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67(1 / 2)

加入书签

咬牙:“让他们在城外淋雨等死吗?去通知周瑜和诸葛亮,立刻到县衙议事。另外,派人去请城中几位大户家主,就说本官有要事相商。”

沉重的城门在绞盘的转动下缓缓打开,发出沉闷的吱呀声。灾民们木然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姜戈走下城楼,站在城门洞内,雨水顺着蓑衣滴落在她脚边,在青石板上汇成小小的水洼。

“各位乡亲,本官乃松阳县令姜戈。”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天灾无情,人有情。既然来到松阳县,本官必当尽力安置。”

灾民中一位白发老者颤巍巍地跪下,膝盖陷入泥水中:“青天大老爷救命啊!我们村里三十多户人家,一场大水冲得什么都没了...老朽的儿子为了救邻居家的小孩,被...被洪水卷走了...”老人说到最后已是泣不成声。

姜戈连忙上前扶起老者,触手却是一片滚烫。“老人家,您发烧了?”

老者摇摇头,还想说什么,却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一口带血的痰吐在了泥地上。姜戈心头一紧,转头对身后的魏忠贤道:“立刻去请郎中来县衙。另外,派人去把城西那座废弃的军营收拾出来,作为临时安置之所。”她顿了顿,压低声音补充道:“记得在军营四周撒上石灰,进出的人都要用醋熏衣。还有,让厨房多烧些姜汤。”

这是要暂时将灾民与县城百姓隔离开来。魏忠贤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似乎是没想到姜县令会如此妥帖,但他很快收敛神色,领命而去。

灾民们被引导着向城内移动,姜戈注意到街道上的积水已经没过脚踝,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和各种杂物。她蹲下身,用手指探了探排水沟,发现水流几乎停滞。这可不是好兆头,若排水不畅,积水将成为疫病的温床。

回到县衙,周瑜和诸葛亮已经等候多时。见姜戈进门,两人立刻迎上来:“大人,灾民安置之事...”

“已经安排去废弃军营暂住。”姜戈脱下蓑衣挂好,湿透的官服贴在身上,冰凉刺骨。“现在最紧要的是粮食和医药。公瑾,县仓还有多少存粮?”

周瑜翻开随身携带的账册,纸张因为潮湿而微微发皱:“回大人,新收上来的税粮加上要上缴州府的,现存谷米约一千二百石,豆类三百石,盐五十石。若是按每人每日半斤米计算...”

姜戈心算了一下,眉头皱得更紧:“先开仓设粥棚,每日两顿稀粥,务必让灾民不饿肚子。另外,派人去城中药铺,征集治疗风寒、腹泻的药材。记住,所有接触过灾民的衙役,回来后都要用醋水洗手更衣。”

周瑜犹豫道:“大人,开仓放粮需上报州府批准...上次请求剿匪的公文刚送去,估摸着现在已经到了京城。这次动作比上次还大,又不清楚这些流民的底细...”

“事急从权。”姜戈打断他,手指在案几上敲了敲,“现在救人要紧,事后我自会上书说明。”她顿了顿,指着窗外积水严重的街道:“这场雨若再下几日,积水不退,必生疫疠。到时候就不是几百灾民的问题,而是全城百姓的性命攸关。”

周瑜神色一凛,连忙点头:“我翻阅县志得知,县城排水系统自前朝修建后,已有二十余年未曾大修。之前就有商户联名上书请求修缮,但因经费不足一直搁置。”

正说着,城中几位大户的家主陆续到来。钱庄掌柜钱万三捻着胡须,布庄老板赵德全搓着手指上的玉扳指,粮行东家孙富贵则不住地用帕子擦着额头上并不存在的汗水。姜戈将灾情简要说明后,开门见山道:“诸位都是松阳有头有脸的人物,如今灾民涌入,本官希望各位能伸出援手,捐些粮食衣物。”

钱万三眼珠转了转:“大人,不是我等不愿相助,只是这灾民一来就是数百,若长此以往,只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