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02(2 / 2)

加入书签

“听说一亩能打八石粮...”

议论声像风中的蒲公英,飘飘忽忽地钻进姜戈耳朵里。她看见人群中有个驼背老汉颤巍巍地伸出手,想摸一摸探出篱笆的麦穗,又怕碰坏了似的缩回去。

那小心翼翼的模样,活像在摸一件传世珍宝。

正午的日头毒得很,姜戈的衣衫早已湿透,黏在后背上。她直起腰,用袖子抹了把脸。掌心被麦秆磨得发红,火辣辣地疼,可心里却像揣了块蜜糖,甜滋滋地化开。

试验田的麦子长得实在太好。寻常麦穗不过巴掌长,这里的却个个赛过小臂;普通麦田亩产两三石已是老天开眼,眼前这片金黄,少说也能打六七石。

“姜县令,喝口水。”

周瑜不知何时站在田埂上,手里捧着个粗陶碗。这位江东美周郎今日穿了件葛布短褐,发梢还沾着几根麦芒,倒比平日锦袍玉带时更添几分生气。

姜戈接过碗一饮而尽。井水沁凉,带着一丝甜味,像是把整个夏天的清凉都含在里头了。

“天下大乱,百姓种地劳劳碌碌也收不到多少粮食。”周瑜望着翻滚的麦浪,羽扇轻摇,“若是早有这粮种...”

话没说完,田里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只见黑夫举着一株麦穗又蹦又跳,活像个抢到糖人的孩子。那麦穗大得离谱,沉甸甸地垂下来,麦粒饱满得几乎要撑破外皮。

“乖乖!”尉迟敬德凑过去,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麦粒,“这要是磨成面,蒸出来的馍馍得有多香!”

姜戈忍不住笑出声。

这尉迟敬德三句话不离吃食,但是这就是老百姓最真实的想法,民以食为天。

诸葛亮不知从哪儿冒出来,手里捧着竹简,正往上面记着什么。见姜戈好奇,他微微一笑:“亮在记

录每株麦穗的粒数。”说着展开竹简,上头密密麻麻全是小字,“目前最高纪录一个麦穗上有三十七粒。”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寻常麦穗能有二十来粒就算不错,这足足翻了一倍!

而且还那么饱满。

虽然他们其中有人也买了系统的粮种,但是亲眼所见总是不一样的,这种震撼仿佛一瞬间具体化了。

话音未落,田边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冲破差役阻拦,"扑通"跪在田埂上,颤抖着双手捧起一株掉落的麦穗,老泪纵横:

“老天开眼啊...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麦子...”

试验田的丰收彻底传开了。十里八乡的百姓拖家带口来看稀奇,田埂上人头攒动,比庙会还热闹。

姜戈索性在县衙前支起石磨,现场碾新麦给大家看。黑夫自告奋勇推磨,这老兵力气大得吓人,磨盘转得飞起,雪白的面粉像瀑布一样从磨缝里倾泻而下。

“让让!让让!”

尉迟敬德扛着一筐刚打下来的麦子挤进人群,麦粒金灿灿的,在阳光下像是一筐碎金。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有胆大的伸手抓了一把,放在掌心细细地数。

“一粒、两粒、三粒...老天爷,这麦粒比寻常的大一圈!”

姜戈挽起袖子,亲自和面。新麦面格外筋道,揉起来像在摆弄一团云朵。

蒸成饼子,做给大家看。

第一笼蒸饼出锅时,香气飘出去二里地。饼子白白胖胖,掰开来能看见里头细细的层次,冒着热气,活像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