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3(1 / 2)
泥浆,让泥水从指缝间缓缓流下。
“好泥!”郑和眼睛发亮,“这泥浆细如面粉,沉淀后必定细腻紧实。”他从不同位置取了五份泥样,分别用油纸包好,“回去要仔细验看。”
县衙偏厅里,郑和将五份泥样摆在长桌上。他取来五个陶碗,分别放入等量的泥土,再倒入清水搅拌成浆。
“赵师傅,你看这泥浆沉淀的速度。”郑和对闻讯赶来的老窑工赵大锤说,“泥质越细,沉淀越慢。”
赵大锤凑近观察,只见第三个碗中的泥浆沉淀明显慢于其他几个:“怪了,同一条河的泥,差别这么大?”
郑和用木棒轻轻搅动第三个碗:“这段河湾水流平缓,沉积的泥最细。”他取出一块白瓷片,滴上泥浆,待干后用指甲轻刮,“看这泥膜的韧性,黏性极佳。”
姜戈走进偏厅时,正看见郑和将不同比例的细砂掺入泥料中揉捏。
“郑大人这是要改行做泥瓦匠?”姜戈打趣道。
郑和头也不抬地继续揉泥:“姜大人来得正好。松阳河泥品质上乘,只是旧窑工艺粗陋,浪费了好材料。”他将一团掺了细砂的泥料递给姜戈,“试试手感。”
姜戈接过泥团,惊讶地发现比普通泥巴细腻得多,揉捏时既不粘手也不松散:“这...确实不一样。”
“三成细砂,七成河泥。”郑和又拿起另一个泥团,“这个加了碾碎的稻壳灰,烧制时不易开裂。”他转向赵大锤,“旧窑一次能出多少砖?”
赵大锤掰着手指算道:“满窑两千砖,但有三成是废品。”
郑和点点头,在纸上写下几行字:“新窑我打算做成连环窑,五窑相连,共用烟道。一窑装四千砖,废品率控制在半成以内。”
姜戈倒吸一口凉气:“这...能做到?”
“姜县令放心,这和大明官窑制法是一样的。”郑和语气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他展开一张新图纸,“这是改良后的窑体设计,姜大人过目。”
图纸上精细地绘制着窑体的剖面和平面图,火道呈马蹄形环绕窑室,烟道分布在窑顶不同位置。姜戈虽然看不懂专业细节,但也能感受到设计的精妙。
“这得多少人工?多少银两?”姜戈最关心的还是实际问题。
郑和微微一笑:“旧窑主体尚可,改造主要费在火道和烟囱上。二十个壮劳力,十天工期,材料费约五十两。”他指了指图纸一角,“这里用河边的鹅卵石砌筑,省下三成石料钱。”
姜戈眼睛一亮:“这么说,县里完全负担得起!”
“不止如此,松阳泥烧出的砖,品质和色泽应当会比市面上的砖好上几倍,价格能翻三倍。”
松阳县的老式砖窑和砖的样式都没有大明的好,明代的砖以质地坚硬出名,大明的技艺烧砖加上好泥,肯定要比市面上的砖好上几成。
赵大锤激动::“乖乖,要真能烧出这样的砖,松阳窑可就出名了!”
“不止要出名。”郑和的目光变得深邃,“各地都需要大量砖瓦,若能拿下官府的订单...”
姜戈立刻会意:“我这就开始招工!”
——
尉迟敬德听姜县令的话,准备给陛下放点其他的电视剧,调节一下心情。
虽然那个《贞观之治》把陛下演的很威武,但是后面的剧情实在让人承受不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
明明前一刻他们还是君臣相和,下一秒却是这样的结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