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13(1 / 2)
如选择题,老师出的再怎么刁钻,都是人写的,不可能完美无缺。我们平时学的应试技巧就是:
1. 找自相矛盾的点——题目前面说‘所有’,后面却说‘有时’,那必然是陷阱。
2. 找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考点常常会在选项里出现多次,那就是正确答案的提示。
3. 找异常突兀的句子——太绝对、太极端的选项往往不对。”
你顿了顿,看着她们认真听的样子,又补上一句:“这就和我看到的金光一样。金光就是把这些规律显形了,你们就能更快地筛出正确答案。可即便没有金光,你们也能用这些方法蒙到不少题。”
慧敏瞪大眼睛:“所以到底是靠金光还是靠逻辑啊?”
当然是靠金光,你又看不懂题。
但你还是点头:“没错。金光只是提醒我去看哪里。要是会做的题当然还是自己做,不会做的题就跟着金光走。”
“因为金色所代表的,都是对的。”你顺理成章地把这条规则给解释了出来。
她俩被你忽悠地一愣一愣地,好在她们已经习惯了听你的话,所以很认真地点点头,表示会这么试一试的。
两场考试,接踵而来。
你一拿到嘤语试卷,本来是想松口气的。毕竟嘤语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你一定能够看懂题干的科目。可当你扫视卷面,心脏还是狠狠一沉。
平时的英语课,这相当于国内高二的课堂里常见的内容其实就是基本的语法练习,比如时态转换、被动语态、条件句这样,阅读理解文章长度不大,主题多是旅游、环保、校园生活,生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小组讨论时都很轻松。
而这张卷子完全变了样。阅读部分竟然直接给出了一大段类似学术论文的文字,讨论的还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
单词里夹杂着根本不在课本里的生僻词。
连写作题目都离谱:“请论述后殖民文学与文化身份的矛盾。”
你看着这题,忍不住苦笑。要不是过去几个月你在副本里不断硬啃适配各种复杂场景的词汇,又得亏你在上一个米国副本里是一个跟队在雨林里探险科研的身份,对这些生涩的名词有所了解,不然这阅读理解就足以让你头皮发麻。
难怪美玲她俩说考试卷子出奇的难呢!
这哪里是考试,完完全全就是要设局!可是没办法,至少这一科是你能真正靠实力支撑的科目,你只好埋头往下写。
交卷后,那两位考得两眼都发直了,抱着你一个劲儿地说“谁说那金光不好用啊简直太好用了!”。
再来是数学试卷。这一周的学习下来,你大概已经摸清楚了这里的数学题目类型,大体就是相当于国内初中后期。
这些题目单独拎出来对你来说根本不算难。可问题是——你看不懂题干。
所有字都是溙语!数字和符号还能认出来,可一旦涉及文字描述,比如“设有一条过定点 P 的直线…”,你也就只能看懂一个P了。
但是,比起语言类的科目,数学的简单之处在于它的题目的高重复性。
你可能看不懂题目,但是既然知道只会考这几种类型的题,大概猜一猜也能照着框架去猜解题的办法。
选择题依然是最简单的,大不了就直接选金光圈出来的答案;简述题和填空题就硬着头皮先猜题干,再猜所求,最后你自己在你自己给出的题目里做了出来。
还好几何题占比一小半,这个就几乎不用猜,直接做就好了。
埋头苦答一上午,完成最后一个等式时,你忽然意识到:这些方法和你在副本里生存的方式何其相似。
你看不懂这个世界的语言,但只要盯住那些不变的规律,就能活下来。
数学卷子就是最直观的类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