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9(1 / 2)

加入书签

就是要嫁给我娘家程表哥的那?一位,

阿爹说她明年就及笄,可以考虑出嫁了。但我听殿下你的话,想让她晚一些?出嫁,然后邀请她来汴京玩一圈,再回眉山去?嫁人。怎么也要在出嫁之前捞个够本再回吧?

我阿爹原本还?不?同意,还?是我搬出殿下你的名字,说你对大公主就是这个打算,他才松口的。

唉……

如果说原本扶苏还?是感动?,动?容于苏轼对他的关心之意,但看到最后一段,神情已经变得惊恐:不?是,怎么这么快!?

他还?记得,当初说到苏轼这个姐姐,也只说了刚定亲。怎么才过了五年,就待字闺中,马上要出嫁了?

后年及笄,也就是今年才十三岁。扶苏牙酸了一下:十三岁啊,在现代还?是刚上初一的小?女?孩,但在早婚成为风俗的后代,已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准新娘了。

如果是别人,扶苏会劝她珍重身?体、嫁娶自?由的话,那?么苏轼的亲姐姐的婚事,他是决计要阻拦的了,就算沾染上因果也在所不?惜——历史上的苏家阿姊,可是嫁到了程家后,被婆家兼姨家人折磨得不?轻,年纪轻轻,不?到二十就去?世?。

一条好端端的人命摆在眼前,沾染些?因果又有何妨呢?

扶苏提笔就写道:没错,你做得很对!女?子们的闺阁时光本来就无比珍贵,带她来汴京见见世?面没什么不?好的。说句不?好听的,以后在婆家就未必有那?么舒心的日子过了。

对了,你阿姊今年十三的话,和我阿姊妙悟的年龄相若,要不?要我从中搭桥,介绍她们两人认识认识?说不?定很谈得来呢!

写完这一封给苏轼的之后,扶苏又飞快地另起了两张信纸,收件人的署名分别为“娘娘”和“妙悟阿姊”。

娘娘,阿姊,别睡啦,来活啦!

-

眉山,苏家。

自?从五年前,苏家蛰伏养望的当家人苏洵和其长?子苏轼同榜中试之后,苏家就从眉山本地的书香门第?之一,一跃成为望族。逢年过节,本地的县令都会特地登门,客客气气地送上年礼。

而苏洵的夫人程夫人并未随夫入汴京,当官太太。她的小?儿子苏辙在本地的书院随大儒读书,不?好轻易迁动?。女?儿又许了娘家的侄子,未来会嫁在眉山,程夫人干脆就留在了本地,操持起家务,抚养一儿一女?。

其实,程夫人留在本地,还?有一个原因。是她的女?儿苏轸私底下求了她:“因阿爹与阿弟在京中做官,程家虽然上门贺喜,其旁支却有人说闲话,说我苏家恐嫌贫爱富,退婚另择佳婿。”

“若您也北上,无人坐镇,留我一人在眉山看护幼弟……只怕流言更?会不?知传成什么难听的样字了。”

程夫人沉默了一下:“都是旁支拈酸的闲言碎语,轸儿,你莫要挂怀。”

但她还?是接受了女?儿的建议,留守坐镇眉山,流言果然稍有止歇。

但近些?年,渐渐又有些?弹压不?住了。

原因为何?竟是出在全?家都引以为骄傲的苏轼身?上。苏轼和当朝太子同出国子监、同榜中试,彼此因为知心的友人,这在朝堂上根本不?是秘密。

且不?说他自?己,年仅十三岁就登上了《求知报》的编辑一栏,引得眉山学?子人人自?豪。光说苏洵吧,因他是太子挚友之父,官场上也甚少引来交恶,堪称平步青云。

可以说,有子如此,苏家未来的前程,远远不?止一个眉山。

压在苏轸身?上的流言,反而重了起来。虽然她和表兄许了亲事,但除了自?家人外,几乎人人都默认她要退婚,上京择一良夫的。就连和她青梅竹马长?大的表兄,通信时也饱含讥嘲,说自?己不?过是井底□□耳,配不?上堂堂天鹅。

苏轸收到信件后,哭了一整夜。

这件事,她对谁都没说过,只每日随着程夫人学?习出嫁的仪程。直到京中阿弟寄来的一封信再次打破了她好不?容易建设好的平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