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95(1 / 2)

加入书签

津,那个津渡口常有货船停留,在这直市买卖。

因此这里有陶瓶、耳杯、漱盂、虎子、陶盘、捧盒……但凡日常用的,连一根针都有,都是一口价,像批发市场似的,主打量大。

东西二市的商贩也会到这来进货,并不见那卖熟食的。

季胥想,以后若能开得起店肆,倒可以来这进些盘盏、木案、筷箸的。

不过到这样一个卖杂物的批发市场开食肆,显然不现实,因此这个直市也排除了。

另又去了西郊的柳市,这地方叫细柳,几十年前,匈奴威胁中原,皇帝派大军分别在长安附近的细柳、霸上、棘门驻军,在渭河北岸有屯驻的便是细柳营,名将周亚夫治军严明,连皇帝视察都拦在帐外,这段出了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细柳营。

当初这里人多,这细柳营附近还形成了一个柳市,不过如今军队撤去,这里成了一个大粮仓,名叫细柳仓。

因地方偏僻,远不复从前的盛况,柳市内要冷清许多,一时也不作考虑。

后又去了趟城南的太学,只见这太学门口立有石刻的经书,进出的学生雍容揖让,彬彬有礼。

“这槐市果真每月只开两日,那日多少学生在那槐荫下,如今倒不见什么人了。”

田氏道。

这槐市值得一提的是,它是太学生们为了交易书籍,自发形成的,不具规模,并没有建立像其他市场那样的高墙、市楼、列隧、店肆,自然也就没有市吏来收取赁金、市税之类的。

接连的又去孝里市、交道亭市、高市看了,不在话下,总归都有些不可在里头开店肆的缘故。

“东西二市赁金贵、直市不卖熟食、柳市偏、孝里市远……依我看,这傍着太学的槐市倒好,能省多少本钱,只可惜一个月只有两日开市。”田氏道。

“这处日后倒能来摆摆小摊,若长久开店肆招客的话,看下来,还是离咱们最近的交门市合适些,那里多有卖熟食的,人也多,赁金倒也还公道。”季胥道。

“嗯,是这样,那咱就定那处?”田氏道。

第121章

因那交门市里头能赁的铺位比较小,没有店面供客人就坐,季胥想着,先从小食做起,拿在手上就能吃的,且要这市面上没有的。

“阿姊,你拿的什么回来?”

季凤扯住一串树枝摘桑葚,珠、小幺两个牵住衣角兜了全是饱满深红的桑葚,给季胥嘴里塞了个又大又新鲜的。

只见她从牛车上拿下来一铜一铁二物。

季凤来接手,这铜的家伙少说也有三十斤,她憋住口气才抱到屋里。

细看了是个圆状带盖的,将盖一打开,里头有十九个梅花孔,上圆下尖的锥子洞,有一根手指的深度。

“这是做梅花糕的,前些日子在东市的铜器作坊里定下的样式,才去拿回来。”

季胥道,这梅花铛要紫铜做的,样式是季胥画给那老工匠看的,重量在那,加上工匠钱,花了三两银子。

“这个则是做煎炸的。”

这平锅宽二尺,长三尺,下面搭配了一个陶烧的方炉子,下头烧炭则能用来做煎炸。

这套轻得多,且是铁制的,花了二两。

“阿母呢?又

去码头了?”

里外不见田氏身影,季胥因问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