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6(2 / 2)

加入书签

说罢便热络的拉季胥进屋舍,季胥道:

“夫人客气了,我不过顺路将她送回来,家中还有妹妹等候,就不多留了。”

一番推诿后,季胥便将车往回走了。

彼时隔壁书馆正值下学,小女小男们一窝蜂的涌出来,衣裳各式,大都扎着总角,随侍的书童们拎着书箧,跟一群长腿的芦菔似的,十分墩实可爱。

一眼便望出哪辆牛车是自家的,奔了过去,兴致勃勃说着今日学了什么书、写了什么字,好不热闹。

他们这些小女小男,也不过七、八岁上下,正是启蒙的年龄。

像附近乡里有的人家还算富裕,可家中祖辈或经商或务农,并无学识,没法子给孩子启蒙,便送来这处书馆读蒙学。

如今独尊儒术,继承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学生没有性别、身份的限制,甭管家中是做何营生,是男是女都可来书馆读书启蒙。

不过小男启蒙后,可以继续在孝顺里的经舍拜师,学五经之一,学有所成大概率会被荐举为官,可以相擢推举,前途无量,因而不少寒门乡绅将家中小男送来启蒙;

小女也有,但时下女子不入仕途,启蒙后学经也不过丰富学识见闻,少有像甘家这样财大气粗的,找门路也要将小女送来启蒙,因而一眼望去,小女明显少的多,能见的,脸上是同样的雀跃。

季胥见状,不禁想起方才他们诵读的“治礼掌故砥砺身,智能通达多见闻”。

心中有了一念想,如今家里衣食住行的要紧大事都办妥了,可两个妹妹的将来呢?

她虽识字,但白日在县里,分不出工夫来细细教她们识字习文,既来了这,就绝不能看着她们俩稀里糊涂的长大,及笄再随便应了来提亲的媒人。

她想着,如今豆腐肆每月能挣上钱,手头也宽松,正好将她们送来书馆启蒙。

也不图将来为官做宰,起码能“智能通达多见闻”,将来遇事自己有成算,不会被蒙骗了去。

第74章

如此想着,将车走远了。

桃树屋舍前,妇人心有余悸,抱着小女目送那辆牛车。

渐渐的,那牛车淹入车群,辨不清了,她猛然嗐了声,说:

“瞧我,光顾着庆幸,竟忘了问恩人尊名、家住何处,日后也好报答呀。”

“怎么只顾站在门口吹风,也不进去?”

只见从隔壁书馆出来一中年男子,瘦高身量,蓄有长须。

一路走来,蒙学生们忙着作揖打恭,有模有样的,尊敬唤他为“杨书师”。

时下所谓“书师”,便是给学生们启蒙教书的老师,教学场所便称作“书馆”,这位杨书师是乡里宿儒,十数年教学严谨有方,多有人家将孩童送来他的书馆启蒙。

荆钗布裙的妇人是这杨书师之妻庾氏,闻言道:

“还不是你小女,我出门买菜,她一个人本事的很,都跑到乡亭那头去了,把我急的四处找,你在讲书又不好打搅你,这多亏遇上好人,给送家来了,要是遇上那贼人,真是想也不敢想……”

闻得此言,杨书师后背湿了一片,他人到中年,就这一个小女,素日疼爱极了,如今也不由沉下脸来,训了几句,吓得昭昭直往庾氏怀里钻。

庾氏便开脱道:“也怪我,想着她没那么快醒来,一时没锁屋子。

只是劳人家送来,我竟糊涂了,没有多问几句人尊名、家住哪里,白白承人家这么大一个恩情。”

一时又问昭昭,那阿姊叫什么。

昭昭连话都说不齐全,哪里知晓,只说:

“截饼。”

庾氏因笑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