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9(2 / 2)

加入书签

他不是被宴请,而是主动前往拜见东宫的。

当然,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顾熹之终于觉察出太子殿下的态度哪里不太对劲了,先前还以为是自己的错觉,会意错了。

现在想来,并非如此。

不是说太子殿下一定要邀他用午膳,而是,这不符合太子殿下一贯的待客之道。

两相对比,显得他像是被轻慢了。

可太子殿下对他的奖赏又十分厚重,言语间不乏有欣赏之意,两人相交甚欢,这让顾熹之不禁感到违和。

连带着同谢晁楼交谈的心思也没有了,言简意赅地回答完他,陷入了一阵缄默。

好在到了上值时间,谢晁楼同他暂别,没有发觉,顾熹之也被侍讲学士领去另一边整理文献典籍。

他顿时收束起神思不属的心情,专心处理政务。

再一抬头,是金灿灿的落霞晃了眼睛,顾熹之阖上手中典籍,他今日的政务完成了。

顾熹之态度恭谦地请侍讲学士过目,并询问还有没有其他要务需要处理的。

侍讲学士查阅顾熹之整理的典籍,沉吟过后点头,表示不错,再看他时神色稍微温和了些,与他详细介绍起翰林院的状况和他日常当值的政务。

顾熹之垂首恭听,不时应答发问,求知若渴的务实态度终于让侍讲学士松了神色。

侍讲学士语重心长提点他:“我知你有经略之才,非池中物,只是切莫和东宫走得太近。你当知道,越是鲜花着锦的地方,其背后越是诡谲难测,翰林院虽不算特别位高显重,却是个稳妥、能好好打磨人的去处,脚踏实地,方能走得长远。”

顾熹之一愣,目光望去,侍讲学士说完话,已然转身离去了。

这无疑又在顾熹之心头掀起了一片惊涛骇浪。

他向太子殿下投诚不假,顾熹之辨无可辨,也不后悔,但他所做决定并非是追逐名利,只为报太子殿下的救命之恩、照拂之情,出于深思熟虑和心之所向下慎重做出的选择。

但旁人却不这么以为。

顾熹之自己虽不在意这些揣测,却担心于太子殿下名声有碍。

侍讲学士一席话,也映证了这一点。

这就让顾熹之困惑了,从头到尾都是他在主动,太子殿下固然言语称赞他,却不曾向他抛出过橄榄枝,顾熹之亦不会自作多情到认为太子殿下非要笼络他不可。

那太子殿下的态度就十分地不对劲了。

不仅是待客之道的轻慢,热络却又保留的态度,甚至有些散漫轻佻的语气,顾熹之也是到现在才冷静地回过味来,太子殿下不是不拿他当外人,而是压根没有在意过。

说不在意都牵强了,顾熹之甚至觉得,太子殿下是在敷衍他。

但这就更矛盾了,太子殿下既没有招揽他之意,又何必如此上心,不仅给他和母亲安排了住处,还处处周到照拂。

仅仅体恤,需要做到这个份上吗?

况且他现在可以自食其力,太子殿下完全不必再多费心。

救命之恩,足以让他用余生报答,虚与委蛇的客套反倒多此一举。

顾熹之实在是想不出缘由了,更不认为自己身上有价值可图。那么,当他排除掉所有不可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