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06(1 / 2)

加入书签

所有的一切,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哪有皇后为公主取封号的道理?

但他终究什么都没说,只是目光沉沉地望着妻子。

“臣妾觉得,‘曌庆’和‘昭庆’都很不错。”王皇后清楚地看见了官家嘴角的颤动,“陛下觉得呢?”

沉默半晌,赵匡胤问道:“是哪个曌?”

他问的很明显是第一个,但王皇后故作不知一般回答道:“前者是明空曌,后者是日召昭。”

“明空曌......这个字太大了。”赵匡胤轻笑了一声,“你觉得大公主能当得起这个封号吗?”

“臣妾的想法并不重要。”王皇后的声音依旧虚弱,甚至多了些飘渺之意,“或者昭庆更好一些也说不定。”

赵匡胤闭上眼睛,在回忆里描摹着长女的样子,那是一个倔强的女孩,总是如同母鸡一般护在妹妹身前,摆着一副长姐如母的架子,但她其实也只年长了次女一岁。

贺氏去世时,次子德昭已经八岁,长女尚且不满两岁,次女还是嗷嗷待哺的年纪。

同样都是生母早逝,怎么儿子就长成了懦弱无能的模样,女儿的性格却格外刚强呢?

赵匡胤没有开口说出心中的疑问,若是他问了,王皇后倒是能解答:

这都是他们母子俩共同造成的。

她刚嫁进赵家时,身体康健,尚有余力,两个女孩还是不记事的年纪,她还看顾过她们一段时间。

但随着接连多次的生产、丧子,自己的身子骨日渐衰弱,再加上幼子德芳自出生便体弱,她已然自顾不暇,逞论再管他人。

不要以为公主就不会被欺负,宫里这些人精才是最会看人下菜碟的。

天幕出现之前,没人会把公主当一回事,官家和太后娘娘的态度都趋近于无视。

父皇和皇祖母都指望不上,那能被看作是她们依仗的,就只剩下赵德昭这个同母兄长了。

但官家是个好皇帝,却不是一个好父亲,他教育儿子的方法似乎只有训斥,偏偏武功郡王胆子小,官家骂得越狠,他就越唯唯诺诺。

落在其他人眼里,就是官家不喜欢武功郡王,而他自己也不争气。

另一边,太后娘娘显然被“国赖长君”的想法腌入味了,对这个亲孙子的态度还没对赵光义、赵廷美的一半好。

皇帝和太后都不给武功郡王面子,王皇后这个继母又生下了一个小儿子,宫人们踩高捧低者,当然不愿意在两个公主身上多花费心思。

大公主就这样野蛮生长着。

在她眼里,恐怕这宫里俨然是四面楚歌,她若是不刚强,自己和妹妹都要被生吞活剥了去。

两种处境各有各的难处,造就了兄妹俩不同的性格。

王皇后扪心自问,如今她对官家的步步紧逼,也并非全无私心。

官家考虑过让年长宗室继位,太后娘娘满脑子都是让赵光义和赵廷美继位,但王皇后从未这样想过。

德芳自幼体弱,皇帝的位置坐着亲爹,尚且不知他能否活到加冠;若是换成不同属一脉的宗室或者赵光义、赵廷美之流,那德芳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