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1 / 2)
了以索额图为首的赫舍里家族的支持,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在诸多方面的推动下,刚满周岁的爱新觉罗·胤礽被册封为皇太子,受册宝,正位东宫。”
秦朝。
嬴政思绪翻涌,他不禁设想着:
如果当初自己立扶苏为太子,是不是就能避免赵高胡亥之祸,同时稳定六国民心,延长秦朝的寿命?
想了想,又哑然失笑,自己也是钻了牛角尖了:
历史上的那个他,没有选择立扶苏为太子,不就是因为这个继承人尚且不符合他对秦二世的要求吗?
扶苏这样的秉性,就算没有赵高钻空子,也会被其他什么高利用。
诚然会比胡亥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去。
再说了,立太子也并非万全之法,不然也就没有今天这个问题了。
汉朝。
刘彻依旧酸酸地说道:“看得出来,清朝的史料真的很丰富了。”
明女郎讲据儿的时候可没有说这么多背景、原因之类的。
唐朝。
李世民忍不住将李承乾代入了康熙的角色,扪心自问:
如果自己早逝,太子年幼继位,他能像康熙一样借力打力、拉一打一,拿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力吗?
他清楚地知道问题的答案:李承乾不能。
但在明女郎之前的叙述中,雉奴就可以做到。
忍辱负重,废王立武,打击贵族,集中皇权。
当个好皇帝哪有这么容易,尤其是在如今这种世家横行的情况下,一个不留神,就从皇帝变成五姓七望的傀儡。
性情不够坚韧的皇帝在政治上受挫,尤其是这个挫折是因自己的无能导致的,确实很难自己调理过来,很大概率会像昔日的汉惠帝、汉昭帝一般郁郁而亡。
宋朝。
赵光义和赵廷美被拖下去时,朝堂之上的宗室和大臣们都没有出言反对。
但没过多久,杜太后病情加重的消息,就传到了御前。
赵匡胤真的有些头疼了。
母后年轻时治家严谨,性情刚毅,固守礼法,在他登基后也时常提醒他治国要勤勉,称得上是一代贤后。
但自从年初患病,她的身体状况便每况愈下,脑子似乎也跟着混沌了,有些想法......
赵匡胤叹了一口气:子不言母过,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她。
前段时间,母后还召见了赵普,让他写下了“兄终弟及”的誓书,当时他碍于孝道和母子情谊,随声附和了几句,之后也没把这誓书当回事。
现在想想,这该不会就是个伏笔吧?
母后如今已经失去理智了,定会觉得天幕是在妖言惑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