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1 / 2)
的朱棣却有些麻木了。
他有些破罐破摔地想道:
若是自己真死了,想必爹也不会允许王妃改嫁,徐氏有高炽那孩子,倒也不会青灯古佛地度过一生。
希望历史上的他犯下的过错,不要累及无辜的徐家。
“原因说起来简单,但朱标的去世,后续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个问题当然不可能一句话就回答完,明月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这件事彻底改写了明朝历史的走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所有皇帝对宗室、藩王的态度,甚至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众朝臣庆幸着她没有像回答“江河”那个问题时一样一笔带过,只要肯细说原因,也许就能避免太子的早亡。
同时,天幕之下的五位皇帝都有些恍然:之前明女郎曾经说过,明朝把宗室当猪养,因此被拖垮了财政,想来这就是前因了。
明月拿出一副要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讲起的气势:“大家都知道,明朝初期朱元璋定都南京,但这对老朱而言,其实是无奈之举。”
朱元璋这时候也不介意称呼的问题了,一心希望她能够快点讲到重点,但明月依旧慢悠悠地说着话,开始了讲古:“朱元璋的姥爷,是崖山海战的幸存者。”
“也许有人不知道这场战役,但一定背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如果忘记了这首诗也没关系,但一定还记得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和崖山海战写于同一年,南宋名将文天祥被俘,宋朝已是强弩之末,但面对元军的劝降,文天祥誓死不屈,写下了这样不朽的诗篇。”明月也颇为感慨,语文这门学科,真是极具滞后性啊。
初学此诗时,她尚且懵懂,只一味地机械背诵,为了应试了解写作背景时,更是烦上加烦。
如今心智成熟了,再读此诗,心中不禁百感交集。
文天祥至死不渝的气节,和崖山投海的十万军民相照应,这是宋朝少数可以称道的地方了。
朱元璋张了张嘴,想要开口抱怨几句,催促她跳过这些他已经知道的历史,讲一些他还不知道的事情,但吧唧了两下嘴,没有说出口。
他有些明白明月为什么要从这么遥远的地方开始讲起了。
文将军的这首诗,他也背过。
不是在寺庙里当和尚的时候背的,也不是已成一方势力有条件学文学史的时候背的,而是在陈老头的怀里,在年幼时的梦里,背过这首诗。
“同一年,崖山海战中,南宋末代皇帝投海自尽,时年八岁,十万军民随之一起跳海殉国,自此南宋灭亡,元朝统一了中国。”明月叹了一口气,她不记得这位小皇帝的名字了,但也不敢上网查资料,担心系统判自己作弊,只能这样含糊地继续讲着,“宋朝有名的昏君很多,我之前提到过好几个。但这位小皇帝,该说不说,不愧是赵匡胤的后代,和高粱河车神的后代完全不一样。”
明月并没有过多地进行拉踩,但语气中的鄙薄,已经显示了她的倾向。
朱元璋这个中年杠精难得没有反驳些什么,实际上,他对崖山海战的了解,比明月更加详细。
毕竟陈老头曾经是张世杰的部下,亲历了崖山海战。
陆秀夫带着南宋少帝赵昺跳海后,张世杰仍不愿放弃,但杨太后也是一位忠烈的奇女子,在听闻少帝死讯后果断随之而去,不久后,张世杰也郁郁而亡。
而宋朝这边,赵匡胤已经懵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