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5(2 / 2)

加入书签

他在管理方面,确实不太擅长。

【因鹤仙的坚持,土豆得以继续被改良脱毒,宪宗执政十年后,土豆种植技术大幅度提升,但仍旧没有大力推广下去,又四十年,才开始在民间推广,因其高产,在天灾饥荒时节,成了百姓的救命食粮。

而在玉米,土豆等的推广之下,大梁的人口,也在百来年间,增长约一个亿。】

“一个亿?数万万?”

他们现在的人口,也才不到一亿!毕竟乱世后也才没几十年。

“应当也有隐户等被查出来的原因在。”姜衡及时补充。

“抛开那些,这些作物,我们也一定要重新找回来。”

这是民生问题!

不过,姜衡倒是在想另一个问题,一个王朝的周期,也就两三百年,人口的增长,土地兼并的扩大,没有一个王朝,逃得了这个宿命,大汉四百年,中间也是重来了一次。

而这些作物,让人口的增长加速了,那土地兼并的控制,有没有再加强一些呢?

如果后人无用,那大梁的寿命……

不过也只是想了那么一两秒,姜衡也就不再多思了,因为土地兼并,是个皇帝就该控制,哪怕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

这涉及到的是手中权力的实虚,与地方权力的是否集中,若连这一点都不懂,那这皇帝也没必要当了。

【最后来说红薯,红薯更适合南方的湿热气候,在北方也不是不能活,但产量会下降。】

与玉米让北方人兴奋一样,红薯一出,南方人自动就归为自家的了。

“好!终于出了个我南方的了!”

【红薯的产量极高,待红薯彻底适应了大梁的土壤,便是中等的田地,亩产也能达到七八千斤,下等田,四五千斤也正常,据宪宗一朝的记录,福建区域春薯亩产约4000斤,夏薯2000斤。】

“多……多少?”

“航海!朝廷什么时候航海啊?!”

“我的天呐,这得多少啊……”

南方人一个个快激动晕了。

周均更是激动地起身,春,夏,这说明对于播种的时节,生长的气候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北方的产量就更低了,如河南的记录,亩产只有400斤,北方好一点的地区,也才850斤。】

其实这亩产也不算差,但是对比南方的产量,就显得不太好看了。

北方人一个个心如刀绞。

“他们南方怎么就那么幸运?”

明明唐以前,政治经济等中心,都是在北方的,怎么现在,老天爷开始偏心南方了呢?

【大梁期间,最高纪录,达到了亩产万斤以上,当然,这是大梁很后期了。】

“有大夫吗?有大夫吗?有人激动晕了!”

不说民间了,就是朝堂的一个个老大人,也觉得不可置信,这红薯,大宝贝啊!

而是关键是,这阿婆主,没有像土豆一样,一开始就说有多少弊端。

所以……红薯或许有问题,但绝对不像土豆的问题需要持久的攻克。

“万斤……万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