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3(2 / 2)
尉窈不必徐书史代她答,说道:“我是秘书舍人尉窈。”
王遇:“原来是赵常侍家的女郎。我得送佛经,先告辞。”
王遇虽得宠,被人尊称为王内官,实则没有官职,他不向尉窈行礼就走,徐书史推测王遇或许与赵常侍不和,于是提醒尉窈:“此人的趋附之能与旁人不同,常在后妃失宠时,以自家财物供奉,不失敬重。我知晓的除了废后冯氏,还有北海王之母高太妃,都常夸赞王遇勤勉、知礼。”
高太妃是献文帝有品级、有子嗣的嫔妃里唯一在世的,北海王元详则担任司空,在辅臣中的地位仅次于太尉。
尉窈感激徐书史的提醒,不过没有太忧心。王遇确实懂人心,擅趋承,那为什么至今没有官职呢?
只有一个原因……所谓趋承本事,陛下早看穿了,且不喜!只因王遇确实勤勉,办差事利索,暂用着罢了。
后妃身份出家的尼房与其余尼房不同,墙壁涂椒,满室香温。
此刻郑道谙的修行屋舍里除了她,还有另位女尼,此女尼看着有三十岁左右,尼衣尼帽难掩天姿国色。
尉窈正要行礼,被道谙扶臂阻止。
“世俗过往该断当断,你母亲是我儿的救命恩人,往后你来,都不必多礼。”
尉窈称“是”,乖巧而笑,还是揖一礼道:“再断世俗过往,我也是晚辈,晚辈尉窈拜见法师。”
道谙含笑点头,引见身旁女尼:“我这位道友法号寄佛,俗家姓名谢梵境。”
尉窈又惊又疑!
谢梵境?是和刘宋最后一任皇后重姓重名?还是就是那位?
念头急转,尉窈明白郑道谙为何让她来瑶光尼寺了,谢梵境的姑母谢挚是尚书令王肃的嫡妻,王肃即将尚陈留长公主元贞君,如果谢挚来洛阳寻夫,势必与元贞君进行一场争夫战!
第299章 元贞君的谋算
尉窈料想的没错,运气也真是难言。
一个时辰里,她见到了刘宋的末代皇后,离开瑶光寺的路上,又遇见了孝文先帝的废后。
废后冯氏的法号是“慈行”,尉窈不免与陛下的保母,宫中内寺的“慈庆”想到一起。
按时间算,慈行出家在后,其法号也以“慈”字为首,是有意取之,还是个人喜好的巧合而已?
不太平的五月过去,更不太平的六月到来。
闹饥荒的州郡增多,朝廷再派使者赶往各地,为保证农户耕牛的使用,皇帝下令动用河阳、河西两处牧场的牲畜运输官粮,并诏动寺院、富庶的百姓在道路上施粥。
这时尉窈收到了郭蕴、柳贞珠二同门和元静容、高娄斤二友的信,知道恒州、武川镇、朔州全在受旱灾影响。三地的灾情,武川镇最严重!辽阔的武川陆野,今夏只有挨着河渠的水田有丰收,少量的良田在天灾中更显珍贵,尽被镇将、戍主贪占。
诸友里唯高娄斤生活贫困,尉窈贮存了不少粮食,可是洛阳距离朔州太远,很难把粮食运送过去。
天灾之下,不光是流民抢粮,官吏或许比流民还可怕。
这可怎么办?
尉窈和元茂不嫌麻烦,于是两、三天一封信,催促尉景、高娄斤速速来京,哪怕把高欢先送来也行。
六月还发生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均由皇帝亲下诏书。
首先是彭城王元勰加官“大司马”。在元魏,大司马官位一品,与大将军并称“二大”,有典军事之权。
这意味着,之前放弃兵权避祸的元勰,在二月升为司徒后,又升迁,被迫执兵权,开始分太尉元禧独掌统军的权利。
皇权筑池,即使贵为宗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