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80(2 / 2)

加入书签

她要仔细翻寻,不管谁做的注解都可以用作参考。

想到立即做!

令史今晚也留署当值,她过去取到一间库舍的钥匙,此库舍里全是基础经学的笔记。

太和九年时,文明太后下令置学馆,专教诲皇子皇孙,此“学馆”便是皇宗学的前身,学馆时期的夫子不称“博士”,只称“师”、“师傅”。

太和十六年时,建立皇宗学,此后由博士教学,学馆期间的教学笔记全都不再使用,封存于库房,迁都时从旧都搬来洛阳的秘书省,继续封存。

这么多年了,尉窈是第一个进来翻找文章的官吏。

库舍颇大,因怕漏雨,四周没有窗,大敞开门,月光下可见书籍满满,堆放得非常乱。

她一手提烛灯,一手找文章,不行,太慢了,这样下去到天亮也阅不了多少。

想到刚才令史廨舍里看见的手提小灯笼,她有办法了,锁上门重新厚颜求令史,讨来小灯笼,用竹杆和麻绳捆捆绑绑,终于把小灯笼固定悬于头顶前,如此便腾出了双手。

她坐在门口处书最多的地方,快速地展开一卷看一卷,系回一卷再展一卷。

《尔雅》笔记、《诗经》笔记、《论语》笔记、《孝经》笔记,天啊,真全!

这里对初涉经义的儒生来说绝对算宝藏库!

《方言》笔记!

果真有!

她顾不上细看内容,把这卷笔记放到膝前,继续阅看新的书册。

看完了一堆,她往后稍挪位置,继续!

又看完一堆,又往后稍挪……烛油尽,灯笼灭,解下来添灯油,发髻散了胡乱缠缠,继续!

就在尉窈又一次挪位置时,吓一跳,左常侍崔鸿啥时候进来的?

尉窈只见过对方一次,是初九那天,七殿下带宾者来她家送纳采礼,崔鸿是宾者之一。阿母只知对方出身清河崔氏,是侍中崔光的侄子,于彭城王府里担任左常侍。过后尉窈又向元茂打听,方晓得崔鸿非常博学,年幼时便闯出名气,并一直有个志向,想修撰十六国史书。

此志向是尉窈想都没敢想的,当时听元茂提及,她就一个念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奇怪的是,崔鸿现在穿的低品秩官服,属朝廷外朝官规制,非郡国属官的官服规制。

崔鸿身旁还有一位年轻些的郎君,更奇怪,此人居然没穿官服!极有可能是宗王级别的贵人!

第296章 七品秘书舍人,尉窈

种种念头一息过,尉窈赶紧站起,揖礼道:“下官校书郎尉窈。”

少言才能少错。

崔鸿没开口,年轻郎君问她:“找到《方言》笔记了?”

对方简单一句问话,声不严、语不厉,却充满俯瞰众生之威,令尉窈不自觉紧张、浑身绷紧!

她错了,此人不是年轻宗王,是皇帝!

一定是皇帝!

幸而她谨慎,一直维持着揖礼姿态,回禀道:“找到两卷,长卷是皇宗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