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37(2 / 2)

加入书签

尉窈听到“尔朱”姓氏,借着夹咸菜,悄无声息瞄一眼对方。她知道训义学舍新来了一位师弟,叫尔朱荣,上次有梅园林的群架场面太乱,她和尔朱荣只打了个逢面,没顾上说话。

尔朱买题发现旁边独轮车上装的有书箱,便问:“你们是去前头的崔学馆读书?我也在崔学馆,还是在训义学舍,哈哈。”

有阿母在,尉窈没搭话,看向阿母。

赵芷:“训义学舍有位孔夫子。”

“对。”尔朱习题更自豪。

“孔夫子有三名嫡传弟子。”

“是这样。”

“我女儿,是其一。”

尔朱买题眨下眼睛,恍然道:“啊,这位女郎就是诗章魁首尉窈?”他把自己的食案拉近,想套近乎,被赵芷瞪着又拉回原处。“其实是我家少主尔朱荣在训义学舍,少主识字少,我跟在少主身边帮着记录笔记。尉学子很辛苦啊,大清早已经从东城来到西城了。”

赵芷察觉此人直率,非挖苦之意,便感慨:“你们也辛苦,尔朱氏居于秀容川,从那来平城更远。”

“是啊,何时有儒师愿意到秀容川传学就好了,哈哈。尉窈学子有机会一定去秀容川游历,那里有耸入云中的高山,有深不及底的天池,有草原,有猛兽,更别提奇树繁花,美不胜收啊!”

尉窈听着向往,她和阿母已经吃完了,向尔朱买题告辞。母女俩边走边说话:“阿母,秀容川那么好,又有山又有水,一定很广阔吧?

前世今生,尉窈对尔朱氏几乎没有了解,平城那么多权贵子弟想进训义学舍修《诗经》,训义学舍只收了尔朱荣,可见秀容川这方势力不是一般的富有和强大。

女儿既然问起来,赵芷当然把所知的全部告诉:“秀容川方圆三百里,不仅广阔,土地还肥沃,可牧马,可种粮。最主要的,是秀容川的位置。”

“秀容的北边是恒州和朔州,西边是汾州,南接并州、东邻定州,都是宗王重军驻守之州。所以朝廷不怕契胡人口增多,不怕此族擅战,只需要契胡部落使出养马的本事,把秀容川建成朝廷的大马场。”

“从尔朱羽健到尔朱新兴,四代契胡首领了,不负朝廷希望,带领契胡族人驯养畜群,逢战事,就把马和骆驼进献给朝廷,把羊当成军粮也献上去,却不贪恋权势。”

“尔朱酋长冬季朝拜陛下,得了织布、功勋的赏赐后,便返回秀容安居。这样的地方豪强,多少朝臣抢着和他们结交,元刺史怎能例外?”

尉窈明白了,按阿母的话一条条分析:“秀容川确实是产马、产粮的宝地,但土地再广阔,也只有三百里。对周围五州来说,小如弹丸。”

“尔朱氏再富有,也没有机会入朝争夺实权,只有朝廷奖赏的功勋美名。朝臣想和尔朱氏结交,看中的同样是满山的畜群与粮。元刺史留尔朱荣在平城学诗,就可以低价购大批良马,自留或高价卖出!”

“还有!一代代的尔朱酋长,只知养马放牧,只在弹丸山林打猎,勇士们的锐气会一代代被磋磨,也就造成酋长更想保住秀容川,让那里永远属于契胡族便已满足。”

“但到了尔朱新兴这一代,这位酋长不是这样想的,虽然迁都了,平城仍是大魏儒师、儒生最多之地,他把儿郎送来,学习在其次,结交北地的权贵子弟为重。难道尔朱酋长觉得陛下……不再信任朝廷……”

尉窈不敢再说了,赵芷点下头。

赵芷原先为了女儿,才下定心思平静生活,不想搅进任何权贵势力。但窈儿太优秀了,和她的父亲一样喜欢分析朝政大事,这是一种天性,也是野心,更是天赋。

夫君就算了,已经一把年纪,但窈儿正值青春,此天赋、学诗的才华、去洛阳闯荡的勇气和理想,都不可辜负!

赵芷送女儿进馆后,往回走没多远,和提着食盒的尔朱买题迎面再相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