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2(1 / 2)

加入书签

早在姜太公时期,齐地就带山海,膏壤千里,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又宜桑麻。这里的纺织技术很发达,有“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的谚语,这里不仅拥有许多重要纺织原料,而且纺织种类也多,纱绫缟纨绮罗等种类多达十几种,先进到五百年前的齐桓公就会用丝织品打贸易战了。

听起来这里的百姓过得很富有很幸福,实际却并非如此。

齐人没有从历史中提取经验,渤海郡依旧风俗奢侈,喜好经商,不重稼樯,这样的习惯若遇丰年还好,吃穿不愁,能赚到丰厚家财。

可若遇到灾荒之年,百姓们自己尚且无粮可食,又哪里有多余的粮食卖给别人?即使盐价便宜到一个钱一碗,百姓也不可能一天三碗盐当饭吃,更何况以如今的技术水平,盐价绝对不会这么便宜。

就会导致百姓饥馑,盗贼并起的恶劣情形,人饿到极致,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的,真到这个地步了,即使是官府派高官带着军队也无法完全镇压。

刘彻自继位以来,天灾接连不断,虽然今年无事发生,但难保齐地明年就不会发生个水灾旱灾之类的,还是要防患于未然啊。

闻棠合理怀疑刘彻疯狂找神仙其中一个理由是他在位时期天灾太频繁了,所以想要找到神仙证明这些天灾并非是自己这个皇帝当的不好。

当然主要还是为了修仙求长生。

渤海郡官衙中,刘彻开了个小朝会,询问诸位爱卿对于齐地这种风俗有何治理之法。

即使出差,也要工作,诸位官员纷纷献策,各显神通,这种紧张感和在宣室殿时没什么区别。

“闻卿有何看法?”

刘彻依旧没有忘记他的闻啦A梦,无论有事没事,不管是不是闻棠管理范围内的,都要cue她一下。

闻卿还真有看法!

这真是照着答案发问题。

历史上汉宣帝时期渤海郡发生过一场大灾,一位名叫龚遂的循吏治理当地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方法很简单,无非就像拆解乱绳子一样,是急不来的。只能少安抚,多镇压,官吏带头厉行节俭,劝导民众务农种桑,令每一口人都至少种植相应数量的粮和菜,还要每家养两头母猪和五只鸡,视家庭富裕情况而增减。

同时因地制宜,多多储存菱角、芡实之类的果实,现在可以在选项中再加上玉黍和南越的甘薯。

闻棠刚说完自己文抄公的想法,刘彻已经开始在脑子里选择治理人选了。

这种亲身躬至,体察民情的方法非常适合一个人。

一个本该退休的人!

就你了,汲黯!

汲黯从前当东海郡太守的时候,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将东海郡治理得很好,现在将他调到渤海郡,定能将渤海郡治理的更好!

定好人选后,刘彻十分满足。

滴,今日英明皇帝打卡完成!

搞完事业,接下来就该搞神学了。

? 如?您?访?问?的?网?址?f?a?B?u?页?不?是?ī???μ???ē?n?????????????????????则?为?山?寨?站?点

不怕麻烦的他东巡到海上,祭祀齐地的八神。

齐地临海,海上多海市蜃楼之景象,被人误以为是仙境,导致这里上至王孙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很迷信,刘彻之前很感兴趣想要建造的高台楼观,齐国君王早在几百年前就建成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