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72(2 / 2)

加入书签

这……这是什么张骞接力赛!

想到从前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张骞不由得红了眼眶。

可惜他最终也没有完成陛下交给自己的任务。

大月氏被匈奴赶到这里后,意外地发现这里的土地肥美富饶,没有敌人,且原住民大夏人民弱畏战,他们很轻松地就打服了大夏人,在这里居住下来。美好安逸的日子过久了,早就忘了当年老上单于将他们大王的脑壳用来作酒杯的屈辱日子了。

而且他们距离大汉很远,中间指不定会出多少差错呢,所以大月氏婉拒了张骞想要联合起来对抗匈奴的想法。

“所以说啊,不能轻易指望别人。”他自言自语,感叹道,“我们大汉最后还是靠自己灭掉了匈奴。”

讲完故事,他们也该继续赶路了,跟着向导往前走,路上穿越了不知道几个河谷,跨越了不知道多少山丘,终于见到了大宛的第一座城池——郁古城。

不是大宛王居住的贵山城,也不是李广利踏破的贰师城,只是一座普普通通,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边境小城。

大宛虽然产良马,但却并不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而是农耕国家,百姓会定居在一个地方,主要种植麦子和水稻,除此之外,还会种植许多葡陶和苜蓿。

“这里的人嗜好饮酒,尤其是用蒲陶酿酒,颜色和浦昌海附近国家的蒲陶酒风味略有不同,普通百姓每年酿上几桶,富人存放的酒可就多了,能达到一万石以上。而且这种酒可以存放几十年都不变质,酒质醇厚,色若琥珀,再用碧玉或琉璃杯呈装,二者交相辉映,皆澄碧玲珑,好看极了。”

刻在骨子里的诗词DNA动了,闻棠脱口而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第47名短兵送来强势夸夸:“博昌侯文采斐然,此真乃绝妙好词啊!”

闻棠:“……这不是我写的。”

“这是一名叫做王瀚的词人所写。”

终军:“那你博闻强识,总览群书。”

众人:……好家伙,各方各面都能找到夸奖的地方呗。

谈话间,众人已经走到城门口,还未等说出自己的身份,那名士兵便率先开口,很激动地说出一串看起来有些磨嘴皮子的话。

张骞解释道:“我上次来到大宛,曾向这位士兵问过去王城的路,离开时,也在郁石城中住过一夜。”

他手持汉节,对这名守卫说道:“我是数年前来到这里的汉使,回到大汉后,讲了在这里的经历,我们的天子对西域这些国家很感兴趣,特地再派我和这位君侯带上礼物,作为使者,来与你们交好。”

守卫闻言,连忙将此事告知城主,城主立刻放下手中公务,忙不迭地过来迎接汉使进城。

大宛是个大国,人口三十多万,胜兵六万,有大小七十多座城池,从这里赶往大宛王所居住的贵山城,需要五天左右的时间,所以汉使们今夜会在郁石城中住上一晚。

大宛的城池要比扞泥城精致坚固很多,用土与石铸造而成,他们还有成熟的夯土铸墙技术,怪不得历史上李广利第一次征伐大宛时,连外城都没有攻破呢。

实际第二次也没有攻破。

是他发现贵山城中没有水井,里面的人用水时只能从城外河里汲水,所以灵机一动,派遣水工把他们的水源给断了,随后攻打了四十多天,才把外城打下来。

但这也足够让大宛贵族们惊慌失措,干脆直接斩杀队友,用自己国王的头颅来向汉军投降。

由此可见大宛城的坚固程度,和当年魏国的都城大梁相比,也毫不逊色。

使者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