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0(1 / 2)

加入书签

能比唱戏有意思。”道琴小声嘟囔。

然而杜若还是听见了,瞪圆了眼假装生起了气。

“错了错了——杜师兄,我刚才搁窗户边上可瞧见你和柳师兄了。”道琴赶紧卖乖,凑到杜若耳朵边小声说,“你俩手拉着手来的,是不是?”

杜若一个激灵,瞥了眼柳方洲看他已经动手和项正典一起扭起了留声机的把手,于是装作无事发生,云淡风轻地往脸上拍打底的妆油。

对柳杜的事情知根知底的只有李叶儿——不知道道琴是说着闲话,还是真的把他二人的关系往情爱上猜了。

他们说白了情投意合之后,其实也和从前没有多大的差别,不过是更亲密了些——从前也比常人更亲密,毕竟是一起长大的竹马。

更亲密的时候也是背着别人。像是现在,项正典听到楼下门铃响动,带着道琴去接送来的盔箱,妆室里只剩了他们两个。柳方洲才会放下那个吱扭扭的留声机,凑近到杜若身边。

杜若也贪恋这片刻的亲近,仰起头来连连亲吻柳方洲的脸颊,腻了一会儿直到柳方洲的手伸进了他粉青色的衣服底下。

“还不出去和项师兄一起搬箱子?”杜若小声提醒,“本来今天就来得晚。”

项正典果然在门口喊杜若出来瞧瞧,送到了戏班新制的水田衣。

“为什么叫‘水田’?”道琴凑在旁边摸摸戏服箱子,问。

“说起来,形制上也只是寻常的尼姑坎。”这种问题自然都由柳方洲来回答,“绣娘把布料斜着缝缀,看起来纵横沟壑如同水田,所以这样叫。”

“说是尼姑坎,《玉簪记》里的陈妙常可是小道姑呢。”道琴又说。

这一身水田衣比一年前杜若初次上台时穿的华丽许多,浅蓝与银白的水田格子,下摆绣着颜色清新的荇菜与莲花,领子里额外做了如意形状,很合杜若的眼光。

“我和杜若头一回上台,演的就是《玉簪记》。”柳方洲似乎也想到了当时的事,点头应答。

“好端端又说起你和你师弟来了。”项正典笑嘻嘻地推推柳方洲,“你活像个念叨老黄历的小老头儿。”

“还不许我念想一番了?”柳方洲摸着嘴唇若有所思地笑,“我们可还没演过《偷诗》呢。”

谁知道他想的是偷诗还是偷什么——杜若对自己师哥的想法心知肚明,捏着戏服上的绣花对他皱了皱鼻子。

第64章

散戏之后的聚芳仍然热闹无比,街前接客的汽车亮着白闪闪的灯光,戏园门前一样装饰了时兴的灯牌,在秋夜里散开柔和的光晕。

众人都知道杜若不喜交际,每逢有戏客拜访时都不强求他出面应酬,孔颂今虽然提过几次,说杜若如今在京城戏迷之中颇被看好,送来的花篮匾额也有的是吹捧于他,总是由别人代接,于面子上实在是不太合情理——也被柳方洲轻易挡下。反正他们的演出多得是一起,就算是柳方洲出面道谢又如何?

所以他此时换了常服,拿温水热着手帕预备柳方洲回来卸妆,就坐在镜子边剥下午买来的糖炒栗子。前厅热烘烘笑着闹着,妆室里就这位旦角自己坐着,连小跟包道琴都贪热闹跑走了。

“杜老板,这是晚报。”聚芳的伙计推门过来,恭敬地把一份报纸放在桌边,“可还要续茶?”

“辛苦。”杜若急忙接过,“——不必了,放着我们自己收拾就好。”

报纸自然都是柳方洲订的,早报晚报都有,加订一份文娱特刊,以浏览梨园界中时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