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9(2 / 2)

加入书签

立秋之后的京城仍然炎热,只是夜里的风渐渐凉了下去,蝉声也不再聒噪着划过耳朵。

这对杜若来说尤其是好事,睡觉时恼人的蚊虫也少了,也不必多闻艾草香烟的味道。

洪珠言出必行,这一天早早递过来口信,要宴请前几日挂牌演出的徒弟们吃蟹,让项正典、柳方洲与杜若下了晚训去到泰宁胡同王玉青的私宅。

地方不远,三个人相约步行过去。下午还是晴朗天气,夜里濛濛起了水汽,也不知道是雨还是雾,淋得四合院墙上的瓦片水亮亮地一片。

“本来说是连本戏演完就请,你们玉青师父前几日又去津城拜访朋友,无奈晚了几天。”洪珠站在胡同口迎接,手里拿着一把油伞。

她似乎还为了今晚的聚会稍微打扮了些许,藕荷色的乔其纱旗袍也像夜色一样朦朦胧胧,头发梳成了低低的圆髻,插一把珍珠发针。

自从南都回来,洪珠的演出陡然变少,庆昌班里的各位对其中原因也是心照不宣。除了偶尔为徒弟们把场,洪珠几乎不再怎么去到戏院茶楼,连公会应酬都几次借故推拒,整个人都带着疲倦厌烦的精神。

“洪师父做东邀请我都已经受宠若惊,哪还有较这个真的道理。”项正典揽着柳方洲的肩膀大摇大摆地走着,笑嘻嘻地说着俏皮话。

“怎么,不是我请你便要较真了?”洪珠从来不吃这一套,“正典最近皮松得很。”

“玉青师父已经从津城回来了?”柳方洲被项正典的胳膊压得偏着头。

“回来了。”洪珠给杜若打了半边伞,“你们张端师父去东城恩玉坊拿新订的一批戏装,玉青跟他一道过去了,得晚些时候回来。”

“师父。”杜若把手里拿着的莲花递给洪珠,“我们那边院子里养着的莲花,眼看着就要开过去了。想着你爱这些花草,这是我和道琴挑给师父的。”

“呀,这莲花颜色是漂亮。”洪珠接过淡青色玻璃纸包着的三支红莲,压低的眉头也舒展了些许,“难为道琴有这个心——倒是多下点功夫在练功上。”

京城多数戏班都坚信不打不成器的道理,传教极为严酷,师徒之间往往多是脸面、少是情谊。“教戏”一词甚至唤作“打戏”,意为好戏必须苦打出来。

而庆昌班的教习则格外不同。除了教戏时严苛一些,戏外相处多得是宽容随和。这既是几个主事的性格使然,也必须承认是有洪珠这个开风气之先的女师父的功劳。

她本工比同行的乾旦还要出色,总是争强好胜的脾气,几乎每个生徒都吃过她打手心的戒尺,然而平日里最是通情达理,相处时从不拿师父的身份压人,几个徒弟的生辰几时、身高几何、喜好忌口都记得清楚,连带着另外几个男师父也养就了戏外随和相处的习惯。

而王玉青更是十分瞧不上“打戏”的道理,甚至专门在京城报纸上撰写过相关的文章。

以他的看法,适当作严格要求自然对学徒有益,如果责之过严会失之于度,坏了学徒的身骨或嗓子,则是葬送了学徒一辈子的戏台生涯。而有些所谓的师父更是生怕徒弟与自己“抢饭”,所谓的“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不肯倾囊相授,更不配为人师表。

他的言论在梨园行里也是褒贬不一,甚至有人讥笑庆昌班主一介戏子,真把自己当作了“仁者爱人”的大儒。

无论如何,项正典和柳杜三个人都是自小孤苦无依、坐科学戏,投在庆昌班门下也算是互相成就——以杜若的温糯性子,倘若换到严责的科班里,只怕是又骂又欺,没什么出头的时日,更不可能像现在一样,有一个与师父同坐举杯的夜晚。

洪珠走在前面,引着他们走进宅院。

“本来想着天气晴快,就坐院子石桌边。”洪珠把雨伞靠着金鱼缸放下,“今晚上雾太大,还是得坐到天棚里面,你们几个帮忙把藤椅搬一搬。”

虽然名义上是班主的养子,从六岁长到现在杜若倒是没有来过几次这里,于是四处打量着,新鲜极了。

泰兴泰宁胡同一片从前也是京城殷实人家的住所,王玉青多年前进城组班,唱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