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70(2 / 2)

加入书签

宴琢回想了一下那段日子在山中品尝过的手艺,那些鲜美的滋味他恐怕一辈子都忘不了,他甚至不由自主的咽了咽口水,头也不自觉的点了点。

“好。”

送走了宴琢,赵明笙这才专心下来好好准备她的午饭。

蒜瓣剥洗干净后捣成蒜泥,一部分留出来用来做凉拌野菜,一部分加入醋汁调味。准备好这些以后,那边负责包饺子的伙计也已经包完了。

这个时候赵明笙才发现,饺子包的有些多,厨房里的灶台有些小了,一锅煮不下这么多的饺子,分批煮的话要多费一些时间,恐怕会耽误了用饭的时间,二锅的饺子也不如头锅的好吃。

她想了想,索性让伙计将施粥的锅拿了过来,就在院子里架起了火,直接用这口大锅来煮。

水还未开锅,便引得众人前来围观。

不足五岁的孩童摇晃着头上的两个小啾啾凑了过来,天真的发问,“姐姐这是在做什么啊?是在准备煮粥吗?”

赵明笙笑着揉了把她的小脑袋,弯唇道:“今天不喝粥,咱们煮饺子吃。”

“太好啦!今天不喝粥啦!”

小丫头高兴的蹦哒起来,两个小啾啾一摆一摆,脸上也扬起了大大的笑容。

高兴完了她毛茸茸的脑袋蹭了蹭赵明笙的掌心,又问道:“那,饺子是什么啊?”

赵明笙愣了一下,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一旁的妇人应该是她的娘亲,颇有些不好意思的将她拉扯至身边,柔声道:“穗丫头,你吃过的啊,咱们家前两年也是包过饺子的,你不记得啦......”

说到最后,妇人低头瞅见自己女儿瘦瘦小小的身躯,巴掌大的小脸上瘦的只剩下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她,声音戛然而止。

穗丫头今年四岁,身量却连三岁的孩童都比不上,就是因为吃食跟不上营养。她刚出生那两年,家里情况还好些,这两年是越发穷困,能有口吃的就算不错了,哪里还包过什么饺子。

这两年真的是委屈她的穗丫头了,从记事起便没吃过什么好东西,还三天两头的挨饿,也不能怪孩子不记得饺子是什么。

小丫头一岁多吃过的东西,怎么能指望她会记得呢。这两年粮食紧缺,他们这些大人忍忍也就罢了,就是苦了穗丫头了,别说饺子了,连像样的吃食都没好好吃过几顿。看到四岁的女儿身量还和两岁的孩童一般,她的眼眶就忍不住发酸。

小女孩还以为是自己说错了什么,她努力踮起脚尖,稚嫩的小手笨拙地擦去妇人脸上的泪水。“娘亲别哭,我不吃饺子了,我喝粥。”

女儿懂事到令人心疼,妇人顿时哽咽到说不出话来,俯下身抱着小女儿呜呜地痛哭起来。

赵明笙揉了揉发酸的眼眶,拍了拍母女俩的肩膀。

“吃,为什么不吃,今个包的饺子可好吃了,小穗一定要多吃几个。”

“大家伙一会儿也放开了吃,管够!”

听了这番话,大家顿时热情高涨,一个个都跷首以盼起来。

水开后,包好的饺子一个个下了锅,滚上三滚,就变得白白胖胖起来。满满当当的一大锅饺子,飘散着香味,任谁看了都要垂涎三尺。

大锅前,人们自觉地排好队伍,人手一个碗,被这香味儿勾的魂都快出来了,但谁也没有抢到跟前去,反而乖乖的让出了前排的位置,让老幼先去打饭,其余的人则有序不乱的等待着自己的饺子。

在赵明笙和几个伙计的齐心协力下,不出一会儿大家就都端上了一碗热乎乎的饺子。

这些人里面,有一些已经痊愈,今日就可以离开书院的百姓。

那天被赵明笙救下的那名腹痛的妇人就在其中。

她端着碗,还没吃,先红了眼。

她是真的没想到,得了疫症的人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