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6(1 / 2)

加入书签

以免费出借住房给考生,只要有报名下发的准考文书,即可免费住宿和吃饭,当然只是给最基础的一些东西,要想更好的服务,得加钱。

这样他们既得了好名声,又能赚钱,一举两得,大家全都欢喜,没人不高兴。

另外有条件的大东家效仿金非玉捐钱之举,成箱成箱的银子送进林舒娘她们办公的庭院,表示愿意捐献银钱,在晋州、江州皆建立免费学堂,如幽州那般,不收取银钱,不限制性别和出身,任何人都有入学资格。

林舒娘等人惊诧,毕竟建立的学堂是向幽州看齐,冠上忠义军的名声,此事颇为重要,她们紧忙传信回去,询问徐茂意见。

信在半途,民众都震惊商贾们的举动,暗自嘀咕,平常说无奸不商,未料到这些商贾也有大义,并非掉进钱眼儿里,满身铜臭味。

百姓的议论传进商贾耳朵里,他们猛地拍腿,高兴地弯起笑眼,露出一口白牙,欣喜叫道:“走对了,这钱花得值!”

一时间,众人皆在夸赞徐茂的人才引进考试,话题度冲到最高,平常人家的百姓下地干活,在中途休息的闲暇时间里也在聊,无人不知,大家纷纷羡慕那些读书识字的女子,改换门庭的机会从天而降。

专心钻研书本的读书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些消息,老学究怒骂徐茂逾越礼制,乱设考试,用一些花里胡哨的功夫迷惑人心,而有些人从皇帝的态度以及局势里窥探到异样。

徐茂这样做,蹬鼻子上脸,朝皇帝讨要考生,明目张胆地羞辱,皇帝可是一点反应都没有,并且答应她的要求,将人一个不少送去晋州,足以见得皇帝有拉拢之心,并不想跟徐茂撕破脸,最后极有可能和解。

琢磨到这个地方,那些科举无望、报国无门的读书人眼睛倏地亮起,忽然发现一条新路子。

眼下情形,恐怕皇帝没有多余的工夫举办科考,而各家贵族子弟在前,他们也考不过那些人,不妨另辟蹊径,从晋王入手。

日后晋王被招安,皇帝也会给他们安排官职,总比什么都不做,凭空蹉跎岁月好。

最关键的是晋王许诺的待遇可真好啊,鲍殊汇她们还没有进城,途经晋州附近的小县城时,她们就看到路边两侧到处都插了旗帜。

只见上面写着显眼的大字,先是欢迎英才,而后标注了免费食宿,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要钱的全是骗子,考生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不要上当受骗。

然后是徐茂承诺的优厚待遇,在幽州落户做事,不仅月俸可观,而且包吃包住,一日三餐,表现优异的,年终有额外奖励。

日常生活中,她们还可跟随忠义军出早操,在健身广场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另外旗子上面有清楚的路线图,沿途都有旗帜引路,自行前往考点的考生只用跟着旗子走就行,可谓贴心至极,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展现求贤若渴之心。

看到的人无不动容,感觉自己被重视,被需要,恨不得现在就飞到幽州去,为徐茂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鲍殊汇等人看到旗子,心潮澎湃,她们全身心投入到温习中,这时已经不是害怕考差丢人了,而是切切实实地想去幽州。

众人感受到压力,知晓这场考试不会如她们想得那么容易,大家更加努力,挑灯夜战,睡梦里都在背诗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