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4(2 / 2)
但是在工业革命未全力兴起前,一个国家对外来物品的接受度很低,因为内部已经形成完整产销一体的市场,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大朝若是工业发展起来,等到资源不够时,就会开始朝海外寻求资源。
货币就流通起来。
但并非短时间就能实现。
可惜黎源并不是学经济的,若有人懂这个,说不定能帮朝廷想出更好的办法。
但不管怎么说,大朝需要外来物资的想法在黎源脑子里留下印象。
他还想去船舶司看看,大朝能养得起这么多船,造船业一定很发达,工业发达的地方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始的地方。
但是他知道这是不现实的,船舶司一定是重地,不是谁想去就能去。
黎源这般走着来到一条地势高些的小道。
说小也不小,有些像后世的步行道。
很多人在这里摆摊营生,因视野佳,能看见远处的海平面。
这里正是黎源想重点考察的地方,带来的八百两银子剩得还多,但那是一年的费用,大头自然用到寻找珍珠这件事上,以后若能找到熟人,少不得要支使银子,于是剩给黎源做营生的本钱就不多。
做吃食是最方便的,成本不高,挑着吃食走街窜巷也不引人怀疑。
但每个地方的饮食有每个地方的特色,黎源正是来考察这个,他记得京城的饮食并不重口,如果真的如此,可能做吃食还不太行得通。
不想这条步行道特别长,顺着地势一会儿朝上,一会儿又向下,只要有空地都摆满摊贩,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吃食的香气,时不时就能看见在海市码头做活路的工人跑来吃东西,客流量还不错。
但是黎源不可能一直待在海市做生意。
就这般揣着反复心思,黎源慢慢巡着。
突然有人热情地说道,“客官请坐请坐?”
那商贩的摊位不错,在突出的一块空地,后面就是视野开阔的大海。
他将一个板凳从摊位侧面的架子上取下来,摆好后用帕子擦了擦,邀请黎源坐下,黎源左右看了看,好似已经过了午饭时间,大多数人都往工作的地方走去。
京城百姓也以两食为主,只有做活路的中午加一顿,但都不是正餐。
难怪摊贩生意好。
小贩是个年轻人,个子不高却眼睛明亮,一边忙碌一边笑着问,“客官想吃点什么,我家做的豆花味美新鲜,有咸甜两种口味,冷热皆有,客官要哪一种?”
黎源面色微紧,来了,咸甜口,冷热感,世界上最难抉择的东西同时放在他面前,选咸的还是选甜的,选冷的还是选热的?
黎源看了眼热情的小贩,你到底还让不让人选择?
最后黎源选了咸口冷豆花。
小贩开心地舀豆花,“客官您选的这种搭配是最少选的,不过我跟你一样也爱吃咸的冷的。”
倒不是,九月的天气还比较炎热,现在烈日高照,虽然有树荫,黎源也吃不进去热的。
黎源端着豆花碗跟小贩闲聊。
原来这里所见并不是全部,小贩顺着漫长的海岸线遥遥一指,“看见那边的山脉没有,翻过去那边就是船舶司,大朝所有的船都是那里造的,据说那边的码头比这边还阔气,停的才是正经的官家船,他们进出市不走海事局,那些宝船长近五十丈,五六层楼高,一艘艘都气派得不得了。”
应该是战船。
两人徐徐闲聊,据小贩所说,黎源心中大部分推测都被验证。
目前海运掌握在朝廷和世家手里,民间因为技术等原因,能去的地方不远,按小贩的说法,应该以南番为主。
也就是后世的南洋一带。
但朝廷船队去得更远,小贩说不清地名,也是听其他人说最远的番邦人皮肤比墨汁还黑,不过那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大朝近二十年没有大规模远航。
黎源:……
历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