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6(1 / 2)

加入书签

议,“和睦相处”“互通有无”,一边私下里与康王狼狈为奸,搅弄风云。可惜,几番枉费心机下来,发觉康王属实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去年,老北陵王去世,三子夺嫡,元气大伤。最终上位的大王子温和保守,致力于富民强国,无意再掺和大晟内乱。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消除隔阂亦不可操之过急。得到新帝充盈后宫的消息,北凌意识到这是一个破冰的好机会,但亦有自知之明,中宫的的位置不做肖想,妃嫔秀女顺其自然。北凌此行,独辟蹊径,带来了一队绝色的歌舞姬与乐师,各个美艳绝伦,有男有女,不求和亲上位,专为贺寿而来。姿态放得极低,总不至于被拒之门外。

大家算盘打得劈啪作响,奈何无施展之地。谢太傅令礼部官员日日带三国使臣在京中闲逛溜达,美其名曰瞻仰京都风貌。十天半个月过去,丝毫不提皇帝何时召见,直将各国使者耗得心急火燎,抓耳挠腮。

其间,荣国公夫人以探病为由,携郡主入宫一回,给太后请了安之后,太后体恤,令其前往陛下寝殿探望伤病未愈的世子。

“这明摆着是坐不住了。”李嬷嬷待人走远,讥讽道,“据说自打使团入京,崔府上下便鸡飞狗跳,这位夫人也忒沉不住气了些。”

刘氏鄙夷,“名不正言不顺,自然草木皆兵。”至此,荣国公府遗孀与皇帝的私情,算是坐实了猜测,只差拿贼拿赃,一锤定音。

李嬷嬷有些担心,“若是皇帝喜新厌旧,与之断了瓜葛,可如何是好?”

刘氏冷笑,“那崔氏非是个吃素的,若是翻脸,定不会善罢甘休。”

李嬷嬷点头,“还是您明察秋毫。”

果然,不出几日,陛下便分别召见了三国使者,但只允许正使入宫,其余人等一律不见。

交趾国向来安分守己,皇帝收下贺寿的贡礼,对于两位公主的安置,给了择选的余地,一是暂留京都,赐府宅居住,请太学大儒传业授道,去留自由;二是择王室宗亲适龄嫡长子弟赐婚,未来掌公侯府邸内宅,比起入宫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妃嫔,益处有过之而无不及。交趾国正史是个拎得清的,甫一面见陛下便心中有数,大晟这位凶名在外的新帝可不是个靠女色能够左右的主儿。公主即便入得后宫,恐怕也是清冷度日,徒劳无功。使官当即谢恩,至于如何抉择,陛下也未为难他,大可传书回去请示国主,再做定夺。

比起交趾,西北十六部则没那么好打发。一是对方乃平起平坐的邻邦,庆王起兵期间,不仅与之交好,且得益于其常年承担着抵抗好战的乌蒙分支的重任,相当于在大晟西北境外竖起的一道屏障。二来,十六部此次带来了部落的神女……号称承接神明眷顾,护佑部族的草原明珠。将神女进献给皇帝,意义非凡,满载着十足的诚意与压力。西北十六部此举,既是对皇后之位垂涎三尺,亦乃一箭双雕之计。最近,乌蒙死灰复燃,频频骚扰,十六部疲于应对,捉襟见肘。飞鹰军虽多有帮扶,但也只限于小规模冲突,范围止于边境,大军岿然不动。陛下若是收下神女为后,则双方关联更进一层,我之祸乱,彼之后患,向大晟请兵支援,顺理成章。如若不娶,那则是欠下一个大大的情分,则乌蒙之祸,陛下更不能坐视不理。如此一番阳谋,几乎是将诉求摆在了明面上,不可谓不用心良苦,堪称明智。

实则,陛下也并未令其筹谋落空。

皇帝让钦天监测算吉日良辰,亲自为草原神女加封璇玑公主,赐金龟玉卦等法器兼金银无数。念其身负草原兴衰安危,特准归家,并从京北大营增派五千兵士护送公主回返,至边疆,由飞鹰军再增五千人随公主深入草原,此万人不得公主令不归。虽非大张旗鼓的兵援,但该做的都做了,于十六部颜面增光添彩,两相得宜。

刘氏听闻皇帝应对之道,嗤之以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