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1(2 / 2)

加入书签

成景泽撩了下眼帘,“待朕下朝归来,若是不够数,午后先生便不必来了。”

“先生?”向瑾愕然。

无一按他脑袋行礼,“世子谢陛下恩典。”

第22章

成景泽走了半晌,向瑾还有些懵。

无一笑他,“怎么啦,小世子不想上学堂?”

向瑾眼圈微微泛红,“谢大人惦记。”

无一赶紧摆手,“关我什么事,我哪里有这么大的能耐给世子爷请先生,我就是提醒了陛下一句罢了。也是您搬来那日,见到那一箱子一箱子的书籍,我才多了句嘴。”无一耸了耸肩,“世子莫怪,陛下非是婆妈心细之人,许多事情他顾及不到。是以,世子但凡有所需,直说就好。”

向瑾郑重地点了点头。

他在丰城荣国公府时,一直是有先生教导的。虽非什么举国皆知的名家,亦乃一方儒士。先生年迈,不欲离乡,是以未随他进京。来到盛京之后,崔嫣也试图给他请过夫子。但一来荣国公府地位尴尬,成景泽强取豪夺登上帝位,百官最初惮于威慑,不敢置喙,怨气洒在帮凶府上顺理成章。明面上无人挑衅,暗地里亦无人搭理。荒弃数年的荣国公府如一座孤岛,四面楚歌。

崔嫣是个性子刚强宁折不弯的,干脆顺势闭门谢客,不与京中各家往来。他们本也不习惯盛京奢靡风气,与日常生活并无多大阻碍。只是家中两位小辈的学业,令崔嫣颇为头疼。向馨宁还好说,毕竟年纪小,崔嫣虽好武轻文,但毕竟是崔家嫡出,打小该读的书一本也没落下,自行应付启蒙的女娃娃,绰绰有余。向瑾则不同,这孩子聪慧过人,基础又打得扎实,不寻个名师,怕是耽误了。

离家十年,崔嫣第一次动用崔家人脉打点,结果差强人意。京中清贵儒士,但凡听到荣国公府小世子的名头,皆不屑于蹚浑水。沽名钓誉无有实才之辈,崔嫣又看不上。后来好不容易请到一个在太学挂名博士的赋闲前翰林,进府授课没两天,便勃然大怒翻脸而去。据说此人气不过,好一番散播荣国公府家风败坏,世子粗鄙无知的传言。崔嫣护犊子,差点儿打到翰林家里去,被向瑾好说歹说拦下了。问他缘由,也只是说自己愚钝,不解先生教诲。崔嫣又不是个傻的,一个拜高踩低一手拿钱另一手还要摆谱的穷酸而已,她让向瑾不必在意,但再要为他请先生,小世子却执拗地如何也不要了。彼时,朝中风声鹤唳,成景泽与各方势力剑拔弩张,崔嫣斟酌再三,亦未叨扰,这事就这么搁下了。

自行研读三年,向瑾攒了堆积如山的疑难,皆工工整整地记在笔记上。一听闻马上有先生为他答疑解惑,少年眼底喜出望外的神采掩都掩不住。再听无一简述先生来历,甫一说出个名头,向瑾差点儿蹦起来。刘霄,字云隐——十六岁的三元及第,大晟史上唯二之一,但凡读书之人未有不闻其名者,大约都被自家先生敲过手心板训斥,“不学无术,以为自己是那刘家神童?”

哪怕是久居边塞者,亦不可免俗。

如今朝堂表面安定,实则内里针锋一如既往。刘霄消失在人前已久,又是刘家人……即便东山复起,大概也不会心甘情愿来教他这个烫手山芋……

思及种种,向瑾恳切道,“劳陛下费心了,大恩向瑾铭记。”

考虑到自家主子的行事作风,这句“费心”受之有愧。无一戳了戳鼻尖,“先食早膳,歇会儿。”

无一到雪庐门口接过食盒拎了进来,往无六那边瞥了一眼,到底没喊人。

他把上层两碗药拿出来,直接喝一碗倒了一碗,再取下边的餐食。

向瑾看得一愣一愣,“这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