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御前会议(2 / 2)
「这一点,倒是和都察院王总宪的看法有不谋而合之处……」
作为第一个发言的人,刘吉不可避免的,要简单阐述一下各人奏章当中的基本论点。
而不出意外的,他把自己的奏章放在了最前头,做了最详细的介绍,同时,还试图拉拢王恕。
然而,后者却并不领这个情,立刻便道。
「刘阁老夸大了,本官的奏章当中,主张的是强科道监察职责,澄清官场风气之是其中一重作用,更重要的是,让言官真正成为天子的耳目风纪之司,以监察天下之政,做到居九重之中,而晓知四方之事。」
若是寻常议事,王恕这麽打断刘吉的话肯定是不合适的,但刚刚天子说了畅所欲言,所以,他这麽做倒是也让人不好苛责什麽。
不过提起这个,众人倒是不约而同的回想起了王恕那份奏章当中的内容。
不得不说,这位历仕四朝的清流魁首,在言路方面,的确是十分有自己的心得。
和以往科道当中重视谏诤的风气不同的是,王恕的这份奏章当中,明确的提出了,科道应该回归天子耳目风纪之司的本职。
他认为朝廷设置六科十三道,是为了用六科监察六部,用十三道来监察地方,所以科道官员,应该是皇帝最为信任倚重的存在。
而现在之所以科道屡屡受到训斥,本质上来说是因为部分言官偏离了自己的本职。
所以王恕提出,应该加强言官的监察作用,对六科制定更严格的考核制度,定期进行考评,同时赋予六科更多的权力,可以随时核问调查所负责六部的具体政务运行,并随时向皇帝呈报,以保证政务运行的顺畅。
对于十三道御史,其虽本职在都察院,但差事却应该在地方上,他提出所有御史当中,应该保持七到八成的数量始终在地方巡视,并定期以县为单位,呈报所巡视地方的刑狱,教育,治安等多方面的情况。
同样的,也应该对御史加强考核管理,定期将其呈报的情况和六部中留存的政务档案进行对比,御史有巡查不及时,呈报情况有误,或出现应察未察之事,均应予以责罚。
当然,既然要扩大御史的责任,自然也应该随之扩大御史的权力,除了原本的直奏之权外,王恕认为,应该赋予监察御史调阅地方案卷存档的权力,同时允许监察御史的特定时刻可以调用县衙和巡检司的武备力量。
总的来说,王恕的这份奏章写的十分有技巧。
他的主题紧紧扣着科道应为天子耳目这一点,实质上却依然是要扩大科道的监察范畴。
但显而易见的是,哪怕这就是明晃晃的在扩大科道的势力,却依然不会引起天子的反感。
当然,这份奏章对于科道来说或许是好事,可对于其他的大臣来说,就不一定了。
刘吉看着在场众人不一而足的神情,心中也大略有了数,倒是没有计较王恕的不礼貌,而是继续道。
「既然王总宪自己说了,那本阁就不再过多赘述科道方面了,除了吏治和科道两个方面,刑部杜尚书,户部李尚书,礼部周尚书,工部在奏章当中,都谈到了朝廷岁入不足的问题,认为近些年来,朝廷大肆修建宫观,靡耗甚重。」
「同时,各地赋役不断减少,灾祸又多,主张应该开源节流,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这算是最常见的主张了,毕竟,朝堂上的所有事,都离不开钱。
语气略停了停,刘吉目光看向一旁的屠滽和徐溥,眼神有些古怪,道。
「最后就是兵部屠尚书和内阁徐阁老,二人在奏章当中,皆议论的事军政边事,屠尚书主张应当重整军屯,严谨边务,而徐阁老则认为,朝廷近些年边境虽宁,却不可不防鞑靼再度进犯,同样主张应当整饬军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