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忽悠瘸了(2 / 2)
徐溥看着王质,继续开口发问。
不过这次,他却并没有等待王质回答,而是摇头道。
「这世上之人,有千万种,如何是能用贤与不贤简单区分的?」
「真正的贤臣,如汉之诸葛,唐之魏徵,再如本朝的于少保,阅遍史书,也不过寥寥无几。」
「同样的,所谓一心谋私的不贤之臣,历朝历代虽有,但至多也不过十之一二。」
「这朝堂之上更多的,其实是介于贤与不贤之间的大臣。」
「如你,如我……这般既心怀抱负,但同样又无法完全摒弃私心之人,才是朝堂上的大多数人。」
「你方才所说,汉文唐宗之世,或有明君贤臣,但撑起这治世的,也必是你我这般人。」
不得不说,徐溥的这番论调,很是剧烈的冲击了王质的价值观,让他对自己原本的很多观念,都产生了动摇。
但是,一个人的认知,想要改变起来岂会那麽容易。
很快,王质便提出了疑问,道。
「既然老师说,历朝历代的大多数人,都是介于贤与不贤之中,那麽为何有些朝代是治世,而有些朝代则民不聊生呢?」
「因为贤与不贤之间,亦有区分。」
徐溥缓缓开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二者看似相悖,可实则同源。」
「不论人性本真如何,最后大多数人心中,都是善恶兼备,良善之人未必一生不行恶事,凶恶之人未必没有半点善心。」
「贤与不贤同理,便拿如今满朝非议的首辅万安来说,朝野上下,皆以为他是谄媚小人,勾结方士,党同伐异,这是他不贤之处。」
「但万安当政多年,经他之手所处理的政务何止千件,其中也有利于社稷百姓之举,这便是他的贤处。」
「你我之所以弹劾万安,归根究底,是因为他不贤之时多,而贤时少,凡遇与己相关之事,则先利于己,而不贤于社稷,此辈当政,自有祸国之嫌。」
「但反过来说,你也要记住,哪怕是如今在朝中,声誉和万安之流相反之人,也只是贤时多,不贤时少,并非真正的贤臣。」
话至此处,徐溥看着紧皱眉头,努力消化这一切的王质,坦然道。
「我如是,刘健等人亦如是,你或许也会如是,但老夫要告诫你的是,不到最后一刻,没有人能真的盖棺定论。」
「官场繁杂引人迷乱,言辞学说种种惑人,切不可迷失其中,或许多数时候,你未必能看清一切。」
「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每当心神彷徨之际,你只需问自己一句话,你所行之事,是否真的为辅弼社稷,能否真能求得清平治世,又或者,只是被旁人称作如此,实则非也。」
「想明白这一点,答案自然能够替你拨开迷雾,看清前路。」
骤然被灌输了这麽庞大的信息,王质的心头有些乱。
但在这一番教导之下,他总算是抓住了一点关键,那就是,他的老师,并非是真的表里不一之辈,而是在认清官场,勘破虚妄之后的洞察。
尽管现在,他还不能完全听懂这番教导,但是至少他能听得出来,老师的这一番良苦用心。
于是,恭敬的起身一拜,王质道。
「老师今日所言,学生必将谨记在心,请老师放心,虽然学生一时不能尽明其中道理,但学生相信老师的为人。」
「接下来该怎麽做,请老师吩咐,学生必当遵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