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4(1 / 2)

加入书签

也会提及一些欧洲教皇的迷辛用以作证两人的见闻。

乔雾:“……”

这是什么?

这跟犯瞌睡的时候有人递枕头有什么区别?

这可不比她刷俄罗斯该死的2G网速快?

这可不比她去逛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要更容易产生灵感?

米哈伊尔教授的论文她都能写十篇!

乔雾不好意思当着这三人的面掏出手机做笔记,只好集中全部注意力竖起耳朵疯狂听课。

渐渐地,在三人聊天的间隙,“英伦哥”会在一些简单的话题上给乔雾递话,由于先前苏致钦就在车上针对宗教史给她进行过一轮突击补课,她也试着磕磕绊绊讲述自己的观点。

但考虑到欧洲的艺术史并不是她的擅长面,乔雾耍了点小心眼,在不知不觉间,将话题带到了中国的艺术史上。

其实这是一种很取巧的人际沟通方法,当你在某块领域很陌生的时候,千万不能在这颗歪脖子树上吊死,将别人圈入你的擅长领域,不仅更容易掌握话语权,同时,还很容易建立他人对你的钦佩。

乔雾在认同早期宗教木版画通过用圣光模糊上帝的面容这种图像崇拜之后,她便开始跟他们介绍敦煌的壁画,在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洞窟中,也有这种类似的图腾崇拜,只是在绘画技法上更加细腻、丰富。

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他们不会狭隘地厚此薄彼,他们更容易用历史唯物辩证法去看待时代变迁所留下的文明产物。

乔雾大胆表达了自己对中西方的艺术认知,就连靠在窗边吸烟斗的“地中海”都赞赏地微笑点头。

讨论的话题中场休息,“恩格斯”喝了一口伏特加,询问了乔雾的名字,热情地招呼少女从门口坐在他对面。

离得近了,能更仔细地看清“恩格斯”和“地中海”的面容,乔雾这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这两个人似乎曾经出现在莫斯科国立大学的校史档案上的人物?

她不敢确定,毕竟大部分东方人都不擅长分辨西方人的长相。

“乔雾。”

“恩格斯”认真地就着她的中文名艰难地发了音。

“既然你看过这么多的信仰崇拜,那么我有一个问题。”

乔雾恭敬地朝对方欠了欠身:“先生请讲。”

“你说,神,真的是全知全能的吗?”

乔雾愣了一下:“……”

她忽然有些后悔刚才自己说得太多了,翻车的陷阱此刻就近在眼前——神,是否真的全知全能?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同时,对她而言,也是个死亡问题。

她不能简单粗暴地用唯物主义无神论者的逻辑去否定这个假设,同样,在她无法判断“恩格斯”的信仰前,她也不能一味趋炎附势地认可神的全能。

毕竟这个房间里,除了“恩格斯”以外,还有“地中海”和“英伦哥”,她任何的正面回答,都有可能会得罪其他人——因为教徒跟非教徒,在看待信仰上的差异会很大。

针对这个问题任何的草率应对,都会对一些疑似的极端教徒,造成一种致命的冒犯。

她是一个无神论者,但她尊重有神论者的信仰。

乔雾疯狂想着曲线救国的回答方式,放在膝上的拳头都开始不自觉地收紧,直到——

“任何全知全能的神,都无法创造一块他自己也搬不起的石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