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三章 妙月庵(2 / 2)

加入书签

就算是中都那边儿有这麽多钱,运过来起码得好几个月,远水解不了近渴。

何况,40万两白银也不是个小数目,不是所有的豪门大户都有这麽多现金流的。

毕竟省一省,都够一万骑兵一年的花销了。

想到这,陈珂淡淡道。

「如果没有办法,我自己回头再找找看。」

「等下恩公。」

徐安宁素手相扣,想了一会儿,眼睛才一眨不眨地盯着陈珂,轻声询问道:「恩公很急吗?」

陈珂点了点头。

那可是神驹啊,能不急吗?

「既然如此,整个抚州,能在短时间内换取这麽多黄金的,大概只有一个地方。」

陈珂看着徐安宁,示意你快说,后者想了想才说。

「恩公可知晓城外松山的妙月庵?」

「妙月庵?」

听名字像个尼姑庵。

徐安宁的话也印证了陈珂的猜测。

「没错,妙月庵是个尼姑庵,还是抚州乃至整个北疆最大的寺庙之一。」

「妙月庵在前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还曾是燕国外戚张家的家庙。

据传,当年燕国灭亡于大雍之时,末代张太后曾经在妙月庵修行,我朝太祖高皇帝知晓后还亲笔赐予了一块『妙月庵』的金匾。

虽只是用来收拢燕国旧臣安定民心之举,但当年燕国的世家张家还在,且在本朝子孙连绵家室愈发显赫,就连如今的抚州刺史大多都是出自张家,作为张家的家庙,『妙月庵』常年门庭若市,香火鼎盛,百年未衰。」

话到这里,徐安宁还介绍道。

「要是从前燕算起,600年来,信徒捐赠丶皇室赏赐丶经商筹措,『妙月庵』用于铸造佛像丶法器丶装饰寺庙的黄金不下百万,整个寺庙金碧辉煌,更有『铄石流金』的雅号。

要说整个抚州谁有那麽多黄金,大概也只有『妙月庵』了。」

陈珂听完皱了皱眉。

「它『妙月庵』肯与某换黄金?」

「肯的。」

徐安宁确定的点了点头:「『妙月庵』近些年本就有黄金置换的生意,只要有利可图,一向是来者不拒的。」

「不过,虽说『妙月庵』有口皆碑,但,财帛动人心。」

徐安宁本想说,毕竟是那麽大一笔数目的银子,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忍不住诱惑铤而走险。

但后来又想到恩公的那些勇猛的「家将」,嗯,大概除了大军围剿之外,怕是也不必顾及其中隐藏的风险,因此到了嘴边的话就没有再继续说出。

第一次正式见面,交浅言深,易惹人生厌。

但陈珂还是隐晦地听出了徐安宁的提醒。

对方有可能会黑吃黑?

哦?

那我更要找它换了。

陈珂还敏锐的想到了一件往事。

「对了,四年前胡人联军攻陷抚州,『妙月庵』没有被劫掠吗?」

徐安宁想了想镇北都督府的谍报暗网,分析了相关信息后,才不确定的说道:

「听说,是张家组织『家丁』击退了来犯的胡人。」

陈珂懂了。

张家和胡人有染,通敌叛国。

这生意更是要得。

「恩公若有任何需求,尽可开口,徐家毕竟镇守北疆,绝不允不法之事朝悬日外。」

这话徐安宁说的是斩钉截铁,但陈珂却没在意。

我巴不得它不法。

……

徐安宁离开时,留下了一份老国公亲笔所书的「名帖」。

持此帖去「妙月庵」,对方大概率会给面子,哪怕张家和镇北大都督不对付,却也不会明着落镇国公的面皮。

「名帖」还可以充当镇北都督府的出入凭证,并适当的邀请陈珂无事时可去镇北都督府坐坐,言明老国公知晓了陈珂等「救人」的事情,想要在陈珂觉得合适的时机亲自来感谢一番。

当天晚上,徐安宁还派人送来了一车黄金,应该不到万两。

也不知道搁那筹措的。

陈珂直接派人送去了等额的白银。

反正除了40万两,商社内也储存了一些银子。

第二天一大早,项春就直接去了「妙月庵」,还带去了一箱子金银,以作投石问路之效。

镇国公的「名帖」根本没带。

毕竟,本就是打算去钓鱼的,带「证件」上门谁还上当啊!

可项春还是凭着一箱银子轻松的见到了主持,双方商谈的也十分友好,根本没有丝毫刁难,甚至连置换金银的比例也只比市面上高出一钱,继而还达成了更多金银的置换协议。

如此顺利,更加让陈珂认定对方包藏祸心!

当天夜里,明月高悬。

陈珂派了「和合社」数十乡兵护送,赶着装满白银的牛车前往松山「妙月庵」换金,他自己也带着春夏秋冬紧随其后。

松山下是有驻军的,只不过是张家私军。

一番检查后,50馀辆牛车顺利进入「妙月庵」。

两个时辰后,未见厮杀声,却见乡兵携金归来。

嗯?

好像有什麽不对。

陈珂看了一眼项冬。

又看了一眼项春丶项夏丶项秋……

「主公?」

后者做了个挥手的动作。

不慌。

也许黄金是假的。

松山脚下不远的小路上,陈珂打开牛车上装着黄金的木箱,赶忙将其收进系统里进行充值。

充值成功。

40万两白银置换的黄金化成了4.8万的金饼。

正好比市面上8.2两白银置金高上一钱。

陈珂陷入了沉默。

不是,哥儿们,不,姐儿们,这对吗?

我其实都打算开无双了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