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戴高乐下台(1 / 2)
第135章 戴高乐下台
「是的,现在伊朗的局势很麻烦。」马丁表示现在法国的报纸也在报导那边的局势。
「我们在中东的利益已经不大了,现在叙利亚都在走独立程序,就等移民完毕。」
科曼对冷战预演关注不大,「我们虽然在殖民时代没有英国成功,但是基础却比英国好,未来英国不再是我们的对手。」
法国百分之九十的殖民地都在非洲,而且基本上是连城一片的,不谈人口不谈资源,什麽都不谈半个非洲在法国手中也是事实。
加拿大很好,澳大利亚很好,英属印度也很好,但那还是英国人的土地麽?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已经从英国转移到美国,至于印度,有声有色的大国别的地方说不准,但是在不可信这个问题上,还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当前英国只剩下唯一一个有价值,并且可以承担英国国力不足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埃及。
从美国独立之后,英属印度和埃及就是英国全球帝国的战略支点,所以苏伊士运河战争才是英国的谢幕。
现在科曼的工作,其实按照比较高尚的说法,就是在进行大国基建,同时他也告诉马丁,像是卖德国人菸草并不是长久之计,应该考虑抽身来到北非工作,对于军人来说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
马丁也知道现在做的事并不是长久之计,询问道,「现在阿尔及利亚在军管,君士坦丁有多少军事法庭。」
「七十八个,本来超一百二十个定居点,不过上一次暴动之后开始进行人口迁徙,合并成了现在的数字。」科曼仔细的介绍着,「迁徙阿拉伯人熟悉的环境,安置在更加安全的位置上,对巩固安全局势有重大的作用。」
这些人被强行安置在被称为「重组营地」或「保护性村庄」的指定区域。这些营地通常有铁丝网包围,处在驻军部队的严密控制之下。
这一迁徙规模涉及到三百万人口,主要针对的就是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则不在这个范围之内。
除了迁徙政策之外,剩下的就是移民政策的调整,阿尔及利亚涌入的马龙派移民,主要被安置在阿尔及利亚两侧,也就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丶以及阿尔及利亚和突尼西亚的位置上。
这麽干当然是为了,万一出现下一次的暴动,可以用基督徒移民隔绝摩洛哥丶突尼西亚渗透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
移民和迁徙政策双管齐下,但是如果只是把阿拉伯人控制住,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此科曼才会想方设法进行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控制住,如果像是以色列人对待加沙那样只不过是把问题掩盖住。
但是能够掩盖住麽?加沙那种大型集中营,人口爆炸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大最终掩盖不住。
所以加沙方案不是一个好办法,能生孩子却没有生路,只会让问题在未来某个时间爆发的更加严重。
而且产业发展不能排斥阿拉伯人,工业化本身就有一定程度上抑制人口生育的作用,要是阿拉伯人在一边可劲生,外来移民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生育削弱,那麽迟早不是要被人口占据多数的阿拉伯人赶走?
工业化会让出生率下滑,但是虽然生育非常费钱,但从社会整体上看,收益率是正的,是高投资高回报。
前期投资在孩子身上的钱,等孩子长大形成劳动力后,所能产生的价值是远远超过前期投资的。
工业化社会并不会让生育率猛烈降低,不然冷战时期的经互会大部分国家怎麽生育率都维持住了?因为工业需要人,孩子并不是负资产。
如果把阿拉伯人抛出在外,让这个本来就对法国文化没有认同感的群体,还处在前现代的生活当中,有一个例子就是以色列。
以色列全社会出钱养一个整天除了念经就是生孩子的极端神棍群体,每个神棍家庭生八个,有五个脱离邪教进入社会,另外三个继续走上念经生孩子的道路。
毕竟劳保的子女又不一定也是劳保,哪怕是最原教旨的哈雷迪派,依然会有大量哈雷迪子女脱离社区,还俗为世俗犹太人。
要是抛弃阿尔及利亚的阿拉伯人,科曼可不敢想像未来这个涉及到法国命运的地方,会变成什麽样。
比起伊朗危机这种冷战预演,目前法国的第一届政府显然问题更大,戴高乐已经从多种场合明确了对总统制的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