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章 落袋为安(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1 / 2)

加入书签

采访过程花费了近两个小时,从深水埗那间不足三十平方陈记糖水铺讲起,讲到如何发现工业区工人的潜在需求,开创性地推出流动售卖点模式。

如何赢得维园年宵四个档口,一战成名。

如何顶住压力贷款扩张,建立中央厨房,布局九龙二十个流动点丶五家标准店和现在这座观塘新厂。

「我们每一步都走得不易,但每一步都力求稳扎稳打。」陈秉文的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品质是根,信任是魂。

没有这两样,陈记走不到今天,更走不到明天。

这次的芝麻糊事件,对我们是一次警醒,也是一次锤炼。

它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规模越大,责任越重,对品质和信任的守护就要越偏执!」

后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术,听的林晓伟心潮澎湃。

他意识到,眼前这位年轻的老板,其思维深度和商业魄力远超年龄。

最后,林晓伟特意请陈秉文站到那台崭新的净水设备旁,以后忙碌有序的生产线为背景,拍了一张照片。

翌日,《港岛商报》刊登了题为《一碗糖水引发的工业革命!》的专访。

配图正是陈秉文站在净水设备旁的那张照片,眼神沉静,带着超越年龄的稳重。

《港岛商报》的专访,如同在港岛平静的工商界湖面投下了一颗不大不小的石子。

在深水湾的一栋别墅里,刚用过早餐的李嘉诚习惯性地翻阅几份主要报纸。

当看到《港岛商报》上那张陈秉文站在净水设备旁的照片,以及「工业革命」丶「标准化」丶「品质为先」等超越时代的字眼时,他的目光停留了片刻。

这位以塑料花起家,正野心勃勃谋划更大版图的未来「超人」,嘴角泛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街头巷尾的生意,竟能做出这般格局,有意思!」

他低声自语,随手将报纸轻轻放在一旁。

这则新闻于他而言,只是晨间阅读的一个小插曲,一个底层奋斗者崭露头角的样本。

福临门茶餐厅里,张世昌重重地将报纸拍在油腻的桌面上,咖啡溅出几滴。

「呸!走了狗屎运罢了!卖糖水的也敢称企业家?」

他嘴上虽硬,但看着报导中「日销数千碗」丶「中央厨房」丶「覆盖九龙三十点」等描述,心底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烦躁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

他意识到,这个曾经被他视为对手的年轻人,似乎已经跳出了他熟悉的圈子,走上了一条他看不懂也追不上的快车道。

永隆银行的周明哲经理,则是在办公室的晨会上,特意拿着这份报纸,指着陈秉文的照片对团队说:「看看!这就是我上次力排众议批下三十万贷款的客户!

这个陈秉文短短时间,从深水埗一间糖水铺,到覆盖九龙的食品厂和销售网络,再到如今登上《港岛商报》头版!

这才是我们银行需要寻找和支持的丶真正有潜力的企业家!」

他的语气带着自豪,陈秉文的成功,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一笔亮眼的业绩。

专访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名声。

接下来几天,陈记糖水各个流动点和标准店的生意,明显又上了一个台阶。

那篇报导成了最好的GG,顾客们不仅是为了糖水的美味,更是带着一种「看看这个重视品质的老板做的东西」的好奇和信任而来。

高振海兴奋地向陈秉文汇报:「文哥,旺角店今天上午就卖断货两次!夥计们都说,好多人是拿着报纸找来的!」

然而,经历过芝麻糊发苦事件,陈秉文内心没有丝毫的飘飘然。

名声是把双刃剑,捧得越高,摔下来时就越惨烈。

这次能化险为夷,甚至因祸得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及时丶诚恳的危机公关和周教授那份权威报告带来的「科学背书」。

但下一次呢?如果问题出在更隐蔽的环节呢?

他深知,赞誉如同泡沫,一戳即破,唯有坚实的内功,才能支撑陈记走得更远。

建立独立品控部门,成了他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他将高振海丶锺强,以及长沙湾丶观塘两厂的骨干班组长召集一起。

「各位,」陈秉文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最大的警钟。

我们陈记能有今天的局面,靠的是什麽?是街坊的口碑,是工友的信任,是维园年宵打出来的招牌!但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品质!」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以前,我们规模小,靠经验丶靠责任心,也许能管得住。

但现在呢?

长沙湾厂丶观塘厂,每天生产几十桶丶上百桶糖水,送到九龙几十个点!

每个环节稍有差池,送到顾客嘴里的就不是甜蜜,而是苦果!

这次是水的问题,下次可能是原料批次丶是设备清洁丶是操作员的一个疏忽!我们不可能每次都这麽幸运!」

「所以,从今天起,」陈秉文大声的宣布,「成立专门的品控部,它的职责只有一个:确保从原料进厂到成品送到销售点,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我们陈记定下的最高标准!不合格的产品,绝对不允许出厂!

品控部的人,我亲自选,直接向我汇报!」

接下来的几天,陈秉文亲自从现有的员工中,挑选了四名做事最严谨丶最细致丶也最有原则的人。

长沙湾厂和观塘厂各两人。

他们可能不是技术最好的员工,但一定是最能「挑刺」丶最「认死理」的人。

陈秉文给他们进行了短暂的集中培训,核心内容就是糖水生产的所有关键控制点。

除此之外,陈秉文专门针对品控问题,每天抽出时间培训员工。

做为一家食品生产企业,如果没有品控意识,出问题是早晚的事。

所以,陈秉文现在要求即便普通员工都要了解掌握品控的重要性。

就在陈秉文全力扑在品控体系建设,夯实陈记糖水根基的时候。

九龙仓收购风波在有心人的压制下,竟然偃旗息鼓。

一连几天,报纸和电台都没有相关信息的报导。。

自从怡和洋行主席纽壁坚紧急向滙丰求救的消息引爆市场,九龙仓股价经历断崖式暴跌后,盘面陷入了诡异的平静。

股价在31元至33元之间窄幅震荡,成交量也较之前的天量显着萎缩。

市场上关于「神秘买家」的猜测依旧纷纷扬扬,李嘉诚的名字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但长江实业方面始终保持着令人琢磨不透的沉默。

怡和洋行除了公告「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以维护股东利益」之类的套话,也再无实质性动作。

进入三月,盘面终于出现了变化。

几笔大额买单带头,股价开始缓慢而坚定地爬升,35元丶38元丶40元......阻力位被一一突破,成交量温和放大。

市场上开始弥漫一种压抑的兴奋和猜测。

到三月六日,竟然涨到接近46元的关口。

密切关注盘面并拥有「先知」视角的陈秉文,却读懂了这份平静下的暗流涌动。

他非常清楚,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九龙仓最终会涨到接近46元,然后因为滙丰的强势介入调停,李嘉诚「识时务」地接受了滙丰的安排,放弃收购九龙仓。

由此九龙仓股票进入几个月的阴跌期,直到李嘉诚将手中收购到的九龙仓股票以一个优厚的价格转让给了包玉刚,才会再度触发激烈的九龙仓收购攻防战。

不过,那时候交战的双方已经变成都是背靠滙丰的包玉刚和怡和洋行。

财经简报上,印着九龙仓昨日收盘价:45.8元。

这个数字已经无限逼近那个历史性的节点,也几乎触及了此时市场对九龙仓资产价值的估值下限。

时间窗口正在关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