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3章 石破天惊(2 / 2)

加入书签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他回到了最初的话题,「我喝着你们街边卖的格瓦斯,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也看到了巨大的市场空缺。后来的事情,你就差不多知道了。」

秦远说了很多,故事真真假假,掺杂着个人奋斗的艰辛丶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丶冒险精神和那麽一点时代的机遇。

情节足够曲折,也足够精彩,完全符合一个「商业传奇」的叙事模板。

里莫诺夫听得叹为观止。

一个在燕京没有身份背景的穷小子,几乎是押上一切,破釜沉舟般地跑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

凭藉着吃苦耐劳丶诚信经营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甚至能撬动国家级的大型贸易。

这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丶发生在他眼前的商业神话!

而这个故事背后所折射出的,苏联内部轻工业体系的孱弱和市场供给的极端匮乏,正是造就远东贸易和远东食品腾飞的最坚实基础。

里莫诺夫作为一名资深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篇专访一旦刊登,必然会引起苏联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和深思。

其冲击力,或许不会逊色于他先前那些揭露性的「阿富汗战争报导」和「棉花案」。

为了验证秦远故事的真实性和获取更多视角,里莫诺夫在采访结束后,又专门找了斌子等公司员工丶旅馆里其他等待发货的中国「倒爷」。

而后又跑到被远东食品收购的奥恰科夫饮料厂,找一些工人进行了补充采访。

得到的反馈几乎一致:员工佩服老板的魄力和智慧,倒爷们羡慕秦远的成功,认为他抓住了最好的时机。

工人们则对现状非常满意。

他们口中说着的,总结来就两句。

「自从工厂被远东食品收购后,大家重新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干多少活就拿多少工资,清清楚楚,大家都觉得有奔头」。

这些话都让里莫诺夫印象深刻。

而最直观印证秦远商业成功的,无疑是普希金广场真维斯旗舰店那人头攒动丶热度爆表的景象。

直到中午时分,等待进店选购的人群长队依然没有散去。

里莫诺夫特地选取了几个角度,拍下了这火爆的场景,心中对于整篇报导该如何构思丶如何起笔丶如何收尾,已经有了清晰的脉络。

回到报社,他匆匆吃了几口黑面包和红菜汤当作午餐,便迫不及待地坐到打字机前,开始专心撰写这篇注定会引起轰动的报导。

足足花了三个多小时,他才将报导的初稿完成。

他从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写起,提到其轻工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化进程,以此为背景,引出了秦远这个来自燕京胡同的「小人物」。

描写他如何胆大心细,孤注一掷地踏上K3列车来到莫斯科,如何利用中国过剩的轻工业产能,在这片「乾涸」的苏联市场上找到了黄金般的机会。

他的货物如何被抢购一空,他如何发现格瓦斯的商机,如何与中国的秋林厂合作。

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将斯拉夫人的传统饮料升级换代,如何收购奥恰科夫厂扩大产能,让全苏联百姓都能喝上物美价廉的民族饮料,对抗可口可乐的入侵。

当然,他也浓墨重彩地提了一笔那桩惊世骇俗的「八百车罐头换四架图-154飞机」的贸易壮举。

全篇内容,数据丶细节丶引语丶背景分析相结合,文笔流畅,叙事生动,一气呵成。

他怀着些许激动和豪情,将稿子送到《消息报》主编的办公室。

主编当时正在与人谈话,谈完之后,才看向自己手下这位以敢言和敏锐着称的「刺头」记者。

听到里莫诺夫说已经拿到了近期莫斯科风云人物秦远的独家专访,主编眼前顿时一亮,立刻让他把稿子拿过来。

主编接过厚厚一迭稿纸,开始快速浏览起来。

他越看,脸色越是认真,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突然,他猛地一拍桌子,把里莫诺夫吓了一跳。

「好!这是一篇好文章!」

主编的声音带着兴奋,「角度独特,材料扎实,故事性强,而且切中了当下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才是我们《消息报》应该发出的声音!」

不过,主编毕竟是主编,他冷静下来,用手指敲着稿纸:「里面一些过于直接对比中苏制度丶以及隐含批评我国工业政策过于偏重重工业的内容,需要稍微润色一下,淡化政治色彩,突出经济现象和个人奋斗的故事性。」

「其他的,基本上都可以保留。」

紧接着,主编给出了一个让里莫诺夫惊喜的承诺:「明天,头版,我给你这篇报导最大的版面!」

里莫诺夫心中一震,头版最大版面!

这可是极高的待遇,通常留给最重要的国内和国际政治新闻。

总编的这个决定,无疑表明报社高层也认为这篇报导极具价值,足以引发广泛讨论。

「谢谢主编!」里莫诺夫强压住激动说道。

「赶紧去修改一下,然后送到排版处!」主编挥挥手,「我很期待这篇文章引起的反响。」

里莫诺夫拿着稿子,快步走出主编办公室。

他知道,一篇可能搅动莫斯科乃至更广范围舆论的报导,即将从他手中诞生。

要石破天惊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