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二十九章 表字(1 / 2)

加入书签

第130章 表字

《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男子二十岁的时候正式成年。从此要束发加冠,同时由长者赐字,以后就不能直呼其名了。

两千年来,人们一直大体遵循着古礼。但时代变迁,也不会完全拘泥。比方苏录他们一进书院,就被要求束发戴巾,把头发梳成大人样,以示郑重。

同样的,书院也会在他们毕业时,由先生为他们赐字的。当然这是自愿的,学生们如果坚持古礼不肯提前,先生们也不会多事。

只是谁会拒绝提前得到表字呢?这是他们从小就盼的事儿。

比方春哥儿去年就得表字『盈之』。

而且请先生赐字,也表示对先生的敬重。因为这意味着,你此生不管走到哪里,做多大的官,都不会忘记先生了。

张先生自然十分高兴,却又摇头谢绝道:「还是等你去鹤山书院,请那里的先生赐字吧,让他们赐字用处更大。」

名字名字,赐字跟起名同等重要,自然会成为两者间的情感纽带。这种拉关系的机会既体面又牢靠,所以有可能当然要请一位举人甚至进士赐字,而且机会仅一次……

「不,我想请先生赐字。」苏录却坚定道。他虽然是一个功利的人,却还不至于连自己的名字,都要蝇营狗苟地算计。

「唉,不好不好……」张先生推辞再三,最终敌不过苏录的坚持,从桌子里抽出一张洒金笺,递给他道:

「你看这个如何?」

「弘之?」苏录念出那墨迹早乾的两个字。

「没错!」张先生重重点头,满脸兴奋道:

「字当由名而生,两者不可脱节,恰似题目与破题,自然也有很多种起法,主要有三——」

张先生好为人师的瘾又犯了,恨不得从开天辟地给他讲起。苏录耐心地听着,就当是先生的最后一课了。

「最常见的是『同义呼应』,字与名含义相近,强化名之意涵,如诸葛亮,字孔明;曹操,字孟德;周瑜,字公瑾,都是这种类型。」

「再就是『反义互补』,字与名含义相反,中和『名』里略显极端的意涵,比如韩愈,『愈』为越过丶胜出,便字退之;赵孟俯,『俯』通『俯』,所以字子昂。」

「三是『引申拔高』,字从名的本义出发,引申为更高的意涵。比如陆游,字务观。所谓『务外游,不知务内观』,这是在提醒他,既要察外物之变,更要重内省之修。」

说着张先生看一眼苏录道:「还有你那位老祖宗东坡先生,名『轼』,意为马车前供人手扶的横木。字『子瞻』,由『轼』的功能乃让人扶着远望,引申出了高瞻远瞩的寓意。」

「所谓敬天法祖,我便也用同样的方式,给你起了这个字——『录』者记也,然而记的目地不只是为了存之,更是为了『弘之』!」张先生这才摇头晃脑地为苏录释字道:

「你现在在求学阶段,正是录而记之的时候,我愿你将来学有所成,不要将学问束之高阁,此后只为稻粱谋。而是能将所学发扬光大,哪怕做不到『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要『为生民立命』,弘人间正道!」

「是,弟子弘之谨记先生教诲!」苏录深深作揖,恭声受教。

「好好,弘之,往后苏录苏弘之,就是你的名字了!」张先生一脸『还不快夸夸我』的小表情,问苏录道:「你可满意?」

「满意,当然满意。」苏录忙点头不迭,却又忍不住小声问道:「不过这个字不犯忌讳吗?」

「啥忌讳?」张先生不解道。

「当今的年号啊。」苏录轻声道:「弘治,弘之,是不是有点那个了……」

「哈哈哈,你小子细过头了吧?」张先生大笑道:「年号不就是用来叫的吗,又不是帝讳,为什麽要避?再说就是帝讳,本朝也只是在书写时略作讲究而已。比如你要拜的那位经师,山长的三哥,你猜猜他叫什麽?」

提示已经很明确了,苏录便寻思道:「肯定是两个字,王字旁,又跟帝讳有关……莫非是个璋字?」

「没错,弘之果然聪明!」张先生大笑道:「他叫朱璋,不一样考了秀才拔了贡?也没见谁把他拖出去砍了!」

苏录讪讪一笑道:「弟子不是没学过避讳吗。」

「放心吧,本朝的避讳十分宽松,公讳字少之又少。你只需要记住两条原则就没问题,一是历代皇上御名的第二个字要避,且『二名不偏讳』,即御名两字不连用时,无需避讳。」

「所以『元璋』在一起时,璋要缺笔,单用元或璋都不需要避讳。」张先生顺手又教给他一个考试的知识点。

苏录恍然道:「怪不得敢叫朱璋,那我这『弘之』就更没事了。」

「当然了,为师还能坑你不成?!」张先生大笑道:「放心吧,三杨之一的杨溥字弘济,三元状元商辂字弘载;成化朝最后一位状元叫费宏,南京有位佥都御史叫王弘!等人家大人物改名,你再改字也不迟。」

「是。」苏录这才彻底放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