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六章 不怨天,不尤人(1 / 2)

加入书签

「唐刘晏。」便听那考官用《三字经》出题道。

苏录虽然能脱口而出,但还是按那考官的意思,先在心里过了一遍,以免不慎错答。

这也是一种口试技巧。话说得再漂亮,也不能真替考官节省时间。要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确认无误后再作答。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苏录这才答道。

考官点点头,又用《百家姓》出题道:「乐于时傅。」

苏录还是思考作答道:「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考官颔首,再换成《千字文》出题:「户封八县。」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苏录答道。

『三百千』这就算考完了,考官又换成小四书开始出题,还是一书一道,他说前四个字,让苏录补全十六个字。

苏录同样都能完美作答,考官便开始考他对韵:

「几处吹笳明月夜——」

「何人倚剑白云天。」

「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惟圣人之心,能知圣人。」

「柴也愚,参与鲁,师也辟,回也其庶几乎——」

「夷之清,尹之任,惠之和,孔子集大成也。」

三组无误,对韵也考完了。但还不能松懈,因为下面才是最难的整段背诵:

「君子之事上也。」考官说完六个字便看着苏录,也不说这是哪里的句子。

这种没头没尾的句子,很多考生这时候直接就听懵了。明明是翻来覆去学了多少年的东西,就是回忆不起来。

但苏录一检索自己的『记忆宫殿』,便定位到《孝经》的『事君章十七』,略一思索答道: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考官满意地点点头,又考校起《小学》来:「人有三不祥。」

这题对方没打算难为他,苏录不用记忆宫殿都能一口答出来,但最后关头他还是稳住心神,确定无误后方道:

「荀子曰: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

「最后一题——毋侧听。」便听考官缓缓道。

苏录微闭双目,在『记忆宫殿』中,那面挂着《小学》蕉叶纸的墙上寻索。当他睁开眼时,便朗声答道:

「《曲礼》曰: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髪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可以了。」考官点点头,便问他姓名年齿,家住哪里。

这就表示,他通过了口试,可以晋级下午的笔试了。

至于问年齿是看考生有没有超龄,书院只收十四岁以下的学童,因为十四岁以上便『迂不可教』了。

当然你撒谎考官也不管,但等入学的时候,是要拿着户帖报到的。到时候就现了原形……

登记好信息之后,考官又在黄竹牌上,写下『二郎苏录』的字样,递给他道:「出去等着下午笔试吧。」

苏录忙双手接过,深深作揖道:「有劳前辈,多谢前辈。」

说完在后面考生艳羡的目光中,步履轻松地穿过前院,走出山门。

~~

书院山门外,等候考生的家人依然里外三层翘首以待。

看到自家子弟举着黄牌子,高高兴兴出来的,家人们便都兴高采烈,还有人甚至忘情欢呼,好像孩子已经考中了一样。

然后赶紧带着『宝贝儿』到休息的地方,好吃好喝伺候上。

要是看到自家孩子垂头丧气,空着手出来的,家里人也会垂头丧气。好吃的就别想了,回家吃竹鞭炒肉去吧!

「你压岁钱没了!」苏录还听到有考生被家人当场宣判道:「过年跟着跑船去!」

不管大哥如何消减这场考试的意义,它对他们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是继续读书,还是开始像父辈一样辛苦劳作,都在这里做出决定!

就算不坠其志,刻苦自学,可没有书院的助力,怎麽去跟大城市的读书人,竞争稀少的生员名额呢?

正午日光下,苏录刚有些恍惚,二哥已经挤到了他面前,巴巴问道:「拿到黄牌牌啦?!」

「嗯。」苏录点点头,摊开手,展示自己的考牌。

「太好了!」苏泰兴奋的扑上来,一把抱住他,欢呼道:「俺兄弟考过了!俺兄弟考过了!」

苏录那个汗啊,刚笑了别人提前开香槟,这又轮到自家了,所以这人不能太刻薄。

大哥果然听不下去了,呵斥道:「胡说什麽?!下午还有笔试呢!那才是真正定生死的时候!」

「哦。」苏泰这才强忍住激动,怏怏放手。

哥俩把苏录领到了苏家众人休息的地方……观山脚下一处避风的林子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