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持旗少年(1 / 2)
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蕉叶纸,苏录的学习进度总算没耽误。
这天晚上,苏有才在纸上写下个大大的『永』字,终于开始正式教他书法。
「『永』字虽简,却涵盖了楷书所有笔画和架子。现在我便以『永』字为例,授你正楷笔势。」说着他将永字拆开,一笔一划地写道:
「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直笔为弩,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
学完永字八法之后,苏录便按照老爹的要求,先描红再临摹,细细揣摩,反覆练习。
书法是个慢功夫,急不得。背书却是个急活计,慢不得。慢了就背不完了……都已经进九月了,他还没开始背最最重要的『四书』呢。
原因无它,背完『小四书』后,就没有便于背诵的四字韵文了。
《孝经》还好,只有短短一千八百字,主要内容是孔子与曾子的对话。众所周知,孔言孔语,简明优美,也很方便背诵。苏录半天就搞定了……
至于《孝经》的内容,到底是在洗脑还是禁锢人心,他根本不在意。把自己变成一台无情的考试机器,是考生最基本的修养。
就算上头说雪是黑的,炭是白的,只要考试会考,他也照背不误,绝无二话。
反正考完了就没用的东西,管他这那的了……
难背的是《小学》,这本书全是朱熹从现成文献中摘抄出来的。全书六卷共两万七千字,分内外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和《稽古》,以选录儒家经书为主,『萃十三经之精华』。
另有《嘉言》丶《善行》两外篇,辑录了历代贤德之士的嘉言和善行……两外篇足足两万七千字,占了整本书的大头。
好在《小学》是启蒙用的,内容不深,苏录大都能理解,只是有些字不认识,还有好些词句搞不懂,所以他还是得跟着老爹从头到尾学一遍……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苏有才教导他道:「鞶,蒲干切。此句出自《礼记》,意思是幼儿能够自己吃饭,要教他用右手。会说话了,就要教他们学习答话,男孩用『唯』,女孩用『俞』。给男孩子的荷包用皮革,女孩的荷包则用丝帛。」
苏录运笔如飞,快速记录着自己不懂的地方。该说不说,他现在写字的速度突飞猛进了。
但这样逐句讲解,速度就慢下来了,老父亲一晚上累个半死,也只能讲个三千字。
「这样下去得背到什麽时候?」苏录不禁发愁。
「你就知足吧,原先《小学集注》也要背的,那个字数更多。」苏有才喝口蜂蜜水润润嗓子。
「为什麽现在不背了?」苏录问道。
「因为做集注的陈选,在成化末年被太监诬告下狱而死,先帝昭告天下学校,停用了他的集注。虽然本朝给他平了反,但礼部也一直没有奏请,恢复使用陈选集注。」苏有才道:
「说白了,科举又不考《小学》,大家都想省点事儿。」
「这样想就对了。」苏录深以为然。
结果,一本《小学》他足足背了九天,而且是吃饭睡觉都在背,才把它啃下来。
最恐怖的是九月初三这天,苏录学习了《小学·善行》的最后一篇,又进行了《百家姓》和《千字文》的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复习;以及《小学·明伦》的第六次复习丶《小学·嘉言》第一篇的第五次复习;还有《小学·善行》第一篇的第四次复习!
这麽多的内容,看都能把人看懵,别说他这个背的人了。这天他足足背了八个时辰才完成任务,背到最后两眼都直了……
「秋哥儿,快歇歇吧,喝碗蜜水还下魂儿。」可把苏有才和苏泰心疼坏了,赶紧尽其所能的照顾上了。
当然老爹只负责心疼,照顾还得老哥来……
其实他俩也很累,族学同样进入了备考阶段,苏有才白天教学任务很紧,晚上回来还得长时间辅导儿子,累得他眼圈也黑了,嗓子也哑了,但看到苏录愿意上进,而且有能力上劲,他比什麽都高兴,再累也愿意。
至于苏泰,酒坊里的活本来就够辛苦了,他还得时不时下河上山,供应苏录念书,也累得双下巴都没了。
~~
转眼到了九九重阳。
这天是酒坊投料丶开酿新酒的大日子,关系到所有人的生计,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春节。
这一天,各家酒坊都会举行隆重的重阳下沙仪式,苏家也不例外,所有男丁倾巢出动,苏录也得来帮忙。
不过他没什麽好抱怨的,因为就连他大哥春哥儿,也从太平书院回来了。听伯娘骄傲地说,大哥是要上台祭天的……
届时苏录也会全程上台,不过是在边上打旗的背景板。
虽然是背景板,他也被早早叫去酒坊,跟其他打旗的少年一起,听负责仪式的堂伯苏有彭嘱咐,待会儿该怎麽站位,怎麽吆喝。
其实很简单,就是持着旗间隔站好,仪式开始后,听堂叔喊什麽,他们就跟着喊什麽,相当于一排人肉喇叭。
嘱咐完他们,苏有彭就去忙别的了。苏氏一族的少年们便围一圈聊开了……
「听说春哥儿他们,完事了每人还能分一刀猪肉呢。」一个小胖子愤愤道:「凭什麽咱们就得白打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