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13 章 · 东海有圣人出焉(1 / 2)

加入书签

《春秋》:元年春王正月。

陆安抄录下这句话,笔尖毫无阻碍地继续写下去。

“人君继位之一年,必书元年。元者,始也……故天下之元在于王,一国之兀在于君,君之元左于心。元也者,在天为生物之仁,而在人则为心。心,生而有者也,曷为为君而始乎?日:心生而有者也……则人君者,尤当洗心涤虑以为维新之始。故元年者,人君正心之始也。”

这是王阳明对于《春秋》的批注。

完全可以看得出来,说是批注,实际上就是在输出自己的观点,披个《春秋》的壳子而已。

所谓的六经注我,不外如是。

王阳明所在的时代,八股文已成禁锢,他哪怕名声再盛,这注释最终也没敢拿出来,而是一把火烧掉。待他去世后,他的弟子们才意外找到了些许文字内容,将之流传。

但陆安所在的时代不一样,现在还没有八股文,而本朝大儒基本都在以己意解经,所以,她可以放心把这份著作拿出来。

至于缺失的部分,她也可以夹杂点私货来填补。

内容她都想好了:百姓日用即为道。

这也是心学所强调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第二日,陆安去国子监讲学时,就把自己对于《春秋》新的注释都发了下去。

然后说:“诸位,陆某认为治学当讲求实用,清谈误己误人误国,唯有经世致用,求真务实,方成圣人之材。道理谁都能言,学说谁都能说,可若无法将那道理与学说用之于民,不过是无用之王道,无益之空谈。”

国子监学生提出了问题:“经世致用……到底要到什么程度,做出什么事情,才能叫经世致用呢?”

“很简单,水利、交通运输,还有国防。三者做到其中一者,便可说是经世致用了。”

陆安对于这些问题信手拈来,毕竟她也是亲自上手管国家了,对国家缺什么,百姓缺什么,心里门清。

“农为百业之本,而农业若想有提升,还是得重视水利。”

“我曾在房州各处修建高转筒车,有了此物,房州便能垦山陇为田。不只是房州,其他多山之地也能运用,如福建、四川,山岭上皆是禾田,农人便有更多的地可以耕种收获了。粮食产量得以提高,温饱问题不能说彻底解决,但总比以前过得好。水利之重,足以改善一地民生。”

“至于交通运输,不外乎修路开河。唯有开发道路、疏浚运河,大薪之调兵运辎、商业流通、传讯往来方能顺畅运行,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便也依赖于那一条条道路,一道道河流。”

“而国防,如今诸位应当也知了,战事胜利之后的获利,可远远超过了商议盟约所带来的‘和平’的获利。”

这话一出,国子监众人的表情一下子古怪且复杂了。

在当初攻辽获胜以前,大薪也不能说完全不重视军事。它只是不许武人重视军事,但写给文人看的兵书比比皆是,就是希望读书人能够知兵,然后更好的

子的拥座下进行。街边讲学,闹市讲学,在他们看来,实在是不尊重学问,不尊重身份。

陆安也知道这个情形,她更知道“闹市讲学()”??????げ???婦??歑?蝥???蝥?????????繢?????葶?晛??瑑瞍???譳??“???厐■()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的民间讲学为起始,阳明学人四处于民间讲学为根基,当时社会才渐渐有其他士人开始在闹市街头、乡野小镇、田边树下,为布衣庶民讲学。

陆安在大薪,于闹市讲学这个举动,还是太超前了一些。

但陆安懒得管其他人是怎么议论她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