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95 章 · 陆安和孙己聊了很多(1 / 2)

加入书签

第195章·陆安和孙己聊了很多

陆安和孙己聊了很多。

先从大薪的制度聊起。每一个朝代都自有国情,大薪以文制武并不是这个朝代天性软弱,而是唐代藩镇之乱、五代军阀夺权的历史遗留问题。藩镇和军阀充分向人表明了,武将的下限是吃人——真的吃人,不是比喻句。

而且,本朝成也科举,败也科举。

汉唐时,它们会以良家子为兵源,所谓良家子,便是家产有十万钱的人。这样的良家子上战场后,因为小有家资,身体营养跟得上,力气和体力都为上等,有牵挂,会怕自己做错事连累家人,有恒产,怕被朝廷收拾了导致破产,因此更能服从纪律、服从指挥。

但在科举盛行的大薪就不行了。

一个人的家产有十万钱,必然会去死磕科举。和文武地位无关,纯粹是能动笔杆子当官,谁会愿意战场上拼命?

——唐朝虽然有科举,但那个时候,科举还是世家的掌中物,和大薪的科举含金量完全不一样。

没有了良家子,就没有了优异兵源,这个时候,只能招募那些没什么家产的人去当兵。

这样的人没有信念,满脑子钱财和摆烂,没什么斗志,得过且过,打仗差不多就行了,赢不赢的无所谓。

于是就成了死循环:士兵得过且过,大薪打起仗来便很少能获得利益,利益不够,士兵更没有劲头,朝廷便也不支持打仗,上下一致认为战争太烧钱了,议和给的钱反而比军费开支更少。而朝廷不支持打仗,武将和士兵的政治地位就无法提升,形成了歧视链,上到文官,下到普通读书人都看不起武人,普通百姓倒不敢明说看不起,但“好男不当兵”这句话流传甚广,足以证明他们的态度了。歧视链形成后,良家子更不可能主动去当兵了,没有良家子,招募来的兵源就……

“从这点上看,你办军校实在是再明智不过的选择了。”

孙己这么说。

他赞叹的目光扫在女郎身上,停留在仍见稚色的面容上。这人……他才十八吧?十八岁啊,本该还是正在塑造观念的年纪,却已出色得一塌糊涂。他一个老头都想不到可以靠军校破局,这才十八岁的,还未加冠的年轻人,居然直接摆了满朝文武一道——孙己敢担保,朝堂上那些人绝对想不到军校有多么重要,重要到甚至能改变大薪武弱的政局。

哈哈哈,好啊!

孙己只要一想到那些人费尽心思把他赶走,却换来了一个无比恐惧的陆九思,便想仰天大笑。

时也!命也!

孙己把自己变法的经验,其中的优处与劣处,还有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看法,哪一项制度应该改变,应当更注重哪一方面的变革,全部传授给了陆安。

他的变法是失败的,但他的经验与思路没有问题。

比如他自己也认为要变法,首要就是变动兵制。不把大薪从那恐怖的军费开支中解放出来,国库没钱,你想干什么都不成。

还有就是……

评价来肯定自己。

又或者说,她不认为孙己对她的判断是正确的。

“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从政,你知道的。”

和孙己分开之后,陆安和自己那些追随者继续往汴京去。这自然不是一鼓作气的路程,中间总要经过一些城池,然后花费一些钱财,在城里吃饭休息,找一家旅舍睡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