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5 章 · 呦呦鹿鸣(2 / 2)
……
经此一宴,鹿鸣楼迅速获得了士人的一致好评,纷纷夸其儒雅风流,乃不俗之处。
其中一人便说道:“那里的饮食十分精致干净,还合乎周礼。用来割肉、盛饭的匕首,用来盛酒水的爵,还有其他用餐器物,都以汤烫过一遍,方才放上桌。如此讲究,便是樊楼也不见得有这般做派吧?”
还有那读书人,扭了扭酸痛的脖子,兴高采烈地加入话题:“不说别的,楼里那舞蹈,除了专门匹配小雅的舞蹈,还有那换成大雅后,专门练的八佾舞呢!听说那在周时,是天子专用的舞蹈,官家特许鹿鸣楼奏跳的。这份心思,樊楼如何比得上!”
有去那鹿鸣楼用过餐的商人发出感慨:“听说这是陆家十五郎的巧思,他今岁才十五六吧,还是个孩子呢。但他竟然已经能把普普通通的肉酱都钻研得十分好吃了。”
另一名商人也道:“可不是嘛,樊楼那边也想复刻周礼,但端出来的肉酱连味道都复刻了周朝时的难吃,又酸又软烂,谁会愿意为了体验一次周礼吃这些东西啊。”
很明显,他就是吃了不好吃的肉酱的人,这几天里,他抱怨的次数已经不下二十次了。
而周围听到他话的人,顿时
() ,文里采用第一种)
……
歌《鹿鸣》:天子诸侯燕群臣及聘问之宾,歌《鹿鸣》合乡乐
——《毛诗谱》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
*
纤如发芒,散如绝榖,积如委红
——《七激》
*
餐叉:
在夏商周三代,餐叉的使用情况不是很清楚,各地出土餐叉数量很少。到了战国时代,餐叉的使用在上流社会显然受到重视,考古发现了这个时代较多的餐叉。如河南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一次就出土了骨质餐叉51件,都是双齿,圆形细柄,长度在12厘米上下,餐叉出土时包裹在织物中
——《勺子·叉子·筷子——中国古代进食方式的考古学研究》
*
牛□?(膾)一器
——《馬王堆1號墓漢簡·遣策》
【□那个字在原简上有,但是输入法打不出来,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搜一下】
*
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柶。
——《说文》
*
匕,即今之饭匙也。
——《段注》
*
割不正,不食
——《论语》
*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
——《史记》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小雅·鹿鸣》
第176章·想象中的开封\x\h\w\x\6\.c\o\m(x/h/w/x/6/点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