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2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22章

房州知州离开后,房州通判也来了,对陆安多作安抚,言明自己会尽量去想想办法。

等房州通判走了之后,竟还有不少人来看望她。

从赵公麟到朱延年,还有梁章,都过来安慰他。赵公麟还信誓旦旦说:“你放心,我找我叔父帮你!”

但也没说他叔父是谁,只说自己一定用三寸不烂之舌将其说服。

最后,是之前送她废纸的纸铺主人。

“九郎近来声名大振,我才知原来九郎非是贫民,而是配隶。”

纸铺主人甫一见到陆安,便指着衙门后门门口那一箱箱笔墨纸砚表示:“还请九郎收下这些东西,都是寻常笔墨,算不得多好。”

陆安赶紧推辞:“这如何使得。”

纸铺主人便道:“这儿一部分是赵家大郎的心意,你那日走后,他留下二十贯钱,嘱咐我再见你,便用这些钱购置笔墨纸砚相赠。还有一部分,是我之心意。”

随着纸铺主人娓娓道来,陆安才知晓:原来因着她那首“可怜天下父母心”,以及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她的名声在房州已然不低,而事迹流传出去后,许多人也知道纸铺主人的善举,纷纷来上门买纸笔,使得纸铺生意火爆,如今门面都在翻修了。

“若九郎实在觉得过意不去……”纸铺主人肃容问:“可否题字赠我,好让我将之刻成牌匾,挂在铺内?”

陆安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这是应有之举。此前主人赠安笔纸,安牢记于心。”

而后挥笔,却是直接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句写下,赠与纸铺主人。

纸铺主人其实并不是指望做好事后得到报答,但得到意料之外的大礼,还是免不了惊喜,心中也觉自己十分之幸运。

“既然如此,九郎也将这些纸笔收下吧,我也不是第一次资助贫穷学子,九郎就当我是在指望你的报答便是。毕竟以九郎你的才力,必能金榜题名。”

随后又说:“何况九郎你往后要进学,要与友人出游,要赴京赶考,用钱财的地方多的是,能少一笔花销就少一笔。”

“那陆某便恭敬不如从命了。”陆安微微一揖,以示感谢。想了想,又请纸铺主人稍等,回屋里用笔在纸上描了七八个围棋残局,拿出来递给他:“主人若信我,便制一棋盘挂在铺门外,先摆一个残局,引人来破,言是珍珑棋局,破者可免费借书一个月,如此,必有许多书生前赴后继,还会引来不少好棋之人,不出数日,纸铺名气必能再增。”

纸铺主人感谢了陆安,帮她将那几大箱子文房四宝搬进衙门卧房里,便拿着棋谱走了。

而陆安思索片刻,决定不能把事情全寄托在《本草纲目》上。陆家那边的祖慈孙孝、兄友弟恭也得刷起来。

于是询问过房州通判,得知最近陆家人被召去汉江边上服劳役。

本来不一定需要他们干这么危险的清理疏通河道的事,但第五旉插手后

陆安心绪平静地背诵起来,很快,她就将《论语》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

还没等陆山岳说话,紧接着,她又继续背:“仲尼居,曾子侍。子曰……”

“仲尼居,曾子侍”已是《孝经》的内容,九郎这是……

陆家人一愣,立刻反应过来:九郎在用背书来反击家主。

你说我朝三暮四,难成大器,我就让你看看,我的学问到底好不好。

——陆安精准地把这个度控在年轻人不服气上,倒不会破坏她的孝顺名声。

陆家人立刻专注起精神听,也想看看十二经里,陆安究竟能背几本。

想必最多两本吧。也许第三本能背出来一些,但不至于一字不漏。

虽然他们这群人里,很多人连一本都没有背下来。

——很反常识的一件事,其实古人,哪怕是要去科举的考生,对于背书也并非人人能熟读背诵。在江西这种学风浓厚,竞争激烈的地方,还有绝大多数生员面对巡抚的考察,连《千字文》都背不出来。这可是用来打基础的课本。

所以,当陆安背完《孝经》,又开始去背《礼记》,而且背得没有错处的时候,周围已是鸦雀无声。

而当她将《礼记》背完,转而去背《易》的时候,陆家人大气都不敢出一声,只是用眼神交流。

——有、有错误的地方吗?

——好像没有……

——我专治《礼记》我敢保证没有错漏。

——我之前背过《易》,确实没有错漏的地方。

——嘶……

这个时候,已经背了一个时辰多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