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1(1 / 2)
军事提供服务的科学研究工作”,其中特别提到:“所承报新式武器设计方案如不能保证六周内投放前线,任何计划申请都不会得到批准。”
军备部长因此找到了海森堡,想要知道他是否能制造出这种基于核裂变反应的“神奇武器”,同样焦急的还有空军——德国的辉煌胜利上笼罩着盟军战略轰炸的阴云,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能否有一种新炸弹,可以对敌人进行“报复性毁灭轰炸”。
海森堡为他的听众们讲述了原子弹反应的原理,重原子核在裂变成多个较轻原子核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用中子撞击重原子核,就会针对性地触发这个过程。其原料是铀。天然铀具有两种同位素,最主要的是铀-238,而核武器需要的铀则是铀-235。这种铀-235只占到天然铀矿的0.7%。所以,对于核武器来说,必须要以铀-235对进行“浓缩”,要把浓度提升到约93%。
他的讲解被空军装备司令米尔希打断:“能够摧毁一座城市的炸弹大概多大?”
海森堡打了个手势:“和菠萝差不多。”
但那终究只是一个比喻,要把武器投以应用需要进行艰苦和大量的计算。就像施季里茨和哈恩教授讨论的那样:“铀元素的裂变反应是热中子轰击铀-235原子后会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铀-235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为了维持这个链式反应,需要有一个最小量的铀-235,这就是临界质量——”
海森堡最终做出计算,需要半径为54厘米的铀-235才能成功引发中子撞击重原子核的链式反应,换而言之,需要13吨铀-235。这在当时的德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他当把报告交给施佩尔时,施佩尔几乎已经半放弃了该计划。但元首对于“神奇武器”的热情又压倒了他,他们认为,既然德国在原子物理学上具有领先地位,那么保持这种领先地位也无可厚非——海森堡为此获得了一百万帝国马克的经费。
施季里茨左右张望了一下,小镇上静悄悄的,连行人都不多。他点了点头:“我没有什么发现,只有一个疑问。如果这疑问让您觉得好笑,您就不必回答我了。就当我在官僚系统的生涯太过长久,已经遗忘了所有关于物理学的知识好了。”
“您说。”海森堡看着这位党卫队的军官。
“这个临界质量,应该是最坏情况下的情况,也就是说,是一个上限,而不是下限吧?”施季里茨把声音压得很低。
海森堡的脸上一开始是愤怒,他当然有理由愤怒,他是闻名遐迩的天才,在三十多岁时就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理论开宗立派,成为了摧毁经典物理学,乃至于打消决定论的武器。
而眼前的施季里茨,纵然是他慕尼黑大学的学弟——却连一个博士头衔都没有。
但很快,他的脸上又转为惊讶和错愕,他的嘴唇开始颤抖,脸色逐渐灰败起来。这实在是个低级的错误,连物理系本科生都不应该犯的错误!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才找回自己的声音:“这么说,您已经把结果上报给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了?”
“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施季里茨看着眼前的科学家,眼神颇为耐人寻味,“您的意思是,我是对的?”
“是。”海森堡深深地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己可以坚持那个数量大的说法——他是德国物理学的翘楚,而眼前的人只是一个党卫队的高级官员,他大可以在希姆莱面前为自己辩解,说这是典型的“外行指导内行”,但他终究点了点头,“您是对的,而我错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