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4(2 / 2)

加入书签

“……”赵济世这会儿有一点傻眼。

“伯父。”赵济世问道:“您真能驳了圣意吗?”

对于内相而言,对于太监而言,天子的心意太重要。

“陛下待咱,恩重如山。这一回的婚事,陛下不同意,不是不满意你。而是陛下心疼咱。”

万忠良的目光落赵济世的身上。

“你哪处都好,唯一桩不好。你乃大赵臣子。陛下心疼咱,怕咱跟前缺了亲闺女与女婿孝顺。女儿远嫁,咱往后想见一见闺女,又哪能见着一面?”万忠良说的大实话。

搁如今的世道,真远嫁,可能一嫁就是终身再难相见。

摆事实,这就是事实。

子欲养而亲不殆,难道不是人世间的悲剧?

赵济世听着这一番话,他沉默了。

有俗语云,父母在,不远游。这话说的,也是说在一些人心坎上。

真不是父母想拘着儿女,而是远行难,难如登天。

可能一场远行,就是生死分离。

“是我让伯父为难了。”赵济世在现实面前,当然得承认现实。

“伯父,我想求您给一个机会。”赵济世说道:“镐京都的儿郎,自然有好儿郎。”

“高门大户,贤妻美妾,嫡庶之争。”赵济世说着人人知道的真相。

“我,一介寒微出身。我这一辈子能迎娶到万妹妹,自然敢向伯父保证。此生,不纳二色。”

赵济世的态度摆明。万忠良瞧着,问道:“此娶嫡妻,不纳二色,就不怕被人笑话惧内?”

“怜子如何不丈夫。妻子,亦是内人。自然是一家人。自家人,不二话。”赵济世回道:“旁人的嘴,长旁人身上,与我何干。”

“我这人风里来,雨里去。吃着刀口上的饭,不怕流言蜚语。”赵济世坦坦荡荡。

万忠良心想,逼一逼,还是有好处。瞧瞧,这赵大郎都说不纳二话。

“若是你和咱的闺女没子嗣咋办?”万忠良瞧一眼赵济世。

“……”赵济世愣在当场。

“不是说咱闺女有问题。咱请过太医,给闺女一直有好好的调养。凭咱闺女的健**几个胖孙孙,没任何问题。”万忠良脸色严肃的说道。

万忠良的目光灼灼,望着赵济世,又道:“你都说,你乃刀口上吃饭。危险啊。”

“……”赵济世这会儿听懂了。

其时吧,有些人在战场上受一些伤,失了生育能力。赵济世太懂。

吃刀口饭,若有意外,也是难免的。

“伯父放心,我无二恙。”赵济世忙道:“伯父不信,让太医会诊,自然真相大白。”

“咱的意思,万一,你二人都无恙。还是膝下空虚,又当如何?”万忠良这话问的,貌似有一点故意刁难了。

第61章

赵济世沉默了。

说二人若无子,便是天意?赵济世觉得他一辈子坦坦荡荡,他奋斗的新唐县伯爵位当然要后继有人。

真是不想有

后人承继家业,那话太假。他说了,旁人谁信?

“我不知道。”赵济世的答案是迷茫的。

“这话,咱信。”万忠良的目光落在赵济世的身上。

“你没说假话,咱很欣慰。”万忠良对于赵济世的态度很满意。

都是过来人,谁不想把家业传给子孙。给旁人?

万忠良自己都不想。

反正搁万忠良身上,他不是圣人,割肉喂鹰,他是办不到的。

“那你回去好好想想。也许多想想,你未必就想迎娶咱的闺女。”万忠良叹息一声。

“倒底有陛下的圣意在。”万忠良讲道。

这是考验。万忠良给的。哪怕是借着洪福帝的意思。

万忠良的态度很明白,他要替女儿扫清一些障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