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2(2 / 2)
门虚掩着,暂时看不到里面的环境,但估计没什么差别。
总的来说,这个家是空无一物,家徒四壁。
祖孙俩吃了点米糕,又聊了会儿天,老人这才问起,“小凡,不过年过节的,你咋回来了?”
从省城到犄角旮旯李家村,公交——地铁——火车——公交,全趟行程至少十个小时。
这事情,外孙过年时候回来提起过,老人记得清楚,格外心疼。
白夜本想说点好话撒个谎,但话到嘴边,还是老实交代,“姥爷,我辞职了。”
“啊?”
“我不干了,辞了省城的工作,收拾全部家当回来了。”
老人沉默。
“我这些年攒了点钱,想回家把房子修一修,然后承包几块地种菜,现在大城市流行吃有机蔬菜,我们李家村地处山顶,常年温凉气候湿润,特别适合种菜。”
顿了顿,白夜又说:“最主要是,我想回家陪陪你们。”
老人眼神迷茫,但还是点点头,“你想干啥就干啥,不过小凡,种地苦啊,你做好吃苦的准备。”
“当牛马也很苦,连续加班,人差点没了。”
但这话白夜只敢心里嘀咕,没当老人面说,最后轻轻点头,“姥爷,我能吃苦的。”
只要吃苦有价值,能获得回报,苦不算苦。
在老人看来,凭借自己劳动赚到钱,无论干什么都没有高低价值之分。
只是有些可惜,自己外孙好不容易读出来一个大学文凭。
老人没读过书,在他仅有的认知里,大学生是十分了不起的,早几十年,那是可以直接当官的。
白夜不禁失笑,“姥爷,现在的大学生多如牛毛,每年的毕业生就有几百万人,不值钱了。”
“哪有不值钱,读出来的都是聪明人,脑瓜子灵的,咱村子里,就没出几个大学生。”
白夜回想一路走进村子里所看到的,这么个破落小山村,估计连村小都没有,学习条件太苦了,确实读不出几个大学生。
但这不代表李家村之外,也是这种情况。
老人感慨,但想到外孙能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又心里欢喜。
“快快,给你姥打电话,让她买点菜带回来。”
“对,我姥姥呢?”
白夜想起来,李不凡是由姥姥姥爷带大的,回家这么久,另一个老人去哪儿了?
老人笑眯眯,倚着拐杖说:“去你老舅那儿了。”
相关的二维记忆再次进入脑子。
李不凡有三个舅舅,大舅二舅同住李家村,但是一个村头一个村尾,相隔距离有些远,中间还有一条河。
至于老舅,在隔壁的古镇开了一个杂货店,做点小生意,顺便就在镇上买房安定了。
姥姥每逢初一要去古镇的一家寺庙拜佛,顺便就在老舅那里住一晚,第二天再坐公交车回家。
白夜摸出手机,在通讯录里翻找老舅的电话号码,准备打一个过去。
结果这一翻,好家伙,通讯录里的联系人少得可怜。
三个舅舅的号码,三个大学室友的号码,还有几个中学时候的同学号码。
没了,就这么没了!
这人不会社恐吧?
白夜又点开微信,除了没删除的原先工作群,仅有一个大学群和两个中学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