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2(1 / 2)

加入书签

下旨意,处置此案。”殿中整齐附和之声传至殿外,几有震耳欲聋之势。

这是一场针对杜悯和崔述的猎杀。

若崔述铁了心要推新政,则必以舍师为代价,往后必背上负师之名,遭天下士林唾弃。

而若崔述要保杜悯,则新政威信必减,继续推行将难以服众。

先将杜悯架至火上,火烧得愈旺,则死罪可能愈大,为保师命,崔述恐怕不得不妥协。

首倡者怠堕,继任者无着,则齐应贵为君王,也难以一己之力继续将新政推往全国。

杜太傅先前在朝中时,对诸多清流亦多有提拔照拂之义,眼下这帮已成中流砥柱的官员,亦知此案关键乃推行新策之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崔述。

满殿目光山一般压来,令崔述胸口发闷,颇有喘不上气之感。

御座上的目光亦沉沉地压下来。

满殿都在等他的表态。

清流望他秉公行事,对此不多过问。

受过杜悯恩惠者与欲废新策者,都望他出言求情。

而御座上的人,亦在等他会否因师废策,致君臣离心。

崔述长呼出一口气,执笏上前,道:“倘若杜氏族人当真为恶一方,自当明典重刑。若杜太傅犯失察、姑纵之条,亦当褫官没家。但若杜太傅当真参与其中,甚或为主谋,恐非如此即可抵其罪,臣虽为杜太傅学生,亦不敢存分毫包庇之心。”

此话一出,殿中各阵营当即为之色变。

反对新政党皆不料他竟当真愿意弃师保策令,面色微变。

杜太傅昔年门生僚属则已面露唾弃之色,由来读书人最为尊师重道,对师落井下石者,自是谁也看不起。

君上高坐御座,朝冠下的眼愈显清明,静等着后文。

果然,崔述停顿了一息,方道:“但堂堂太傅之尊、先帝之师,未穷证据之实,仓促定谳,实有失刑狱之慎,还望陛下慎查。倘若证据翔实、案情无争议,则谤议自息。”

徐涣上前,附和道:“崔少师所言有理。自永昌九年致仕起,十余载间,杜太傅潜心著书立说弘道,儒生皆仰若山斗,倘若草率定罪,恐伤天下向学之心,望陛下稍缓圣裁,再行详查。”

齐应倏地笑了一下。

“两位爱卿所言甚是。朕观近来朝中大案,三司谳狱多受掣肘,或因拘于旧例,或因公卿弄权,而致法度废弛,公允效率两失。”

齐应往殿中看去,接道:“朕欲特置缉狱司,专司官员缉捕、鞫谳,凡涉谋逆、欺君、抗旨、贪渎者,不分品级,皆可由该司先行缉拿,一律即行革职,枷号候审,后奏闻于朕。”

崔述猝然抬眼。

齐应抬眸平视前方,避开了这道锐利的视线。

满殿皆惊,落针可闻。

君王目光落在殿中众臣身上,嘴角噙笑。

刑部尚书率先反对:“兴诏狱,废法度,乃历朝苛政之始。三方制衡乃数年成法,今设缉狱司独断生死,恐开酷吏之门,陛下圣明,当思社稷久安之道。”

齐应冷声驳斥:“三司会审若真如卿所言公正无偏,何来今日徐相、崔少师和朱学士都对尔等审谳结果提出质疑?其中有两位,甚至还曾为你刑部长贰。既然三司公信已失,置缉狱司掌朝中刑度,不涉党争,不徇私情,正可补三司之弊。”

反对之声仍不止绝,齐应拍案起身:“朕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着薛向为缉狱司正使,即日全权彻查杜氏宗族侵田案,限一月内勘明。凡五品以上官员皆至缉狱司观谳,以正法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