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9(2 / 2)

加入书签

就连余家人都不知道,余国梁前阵子带着技术员来村里看过,技术员收集了些塘水和土壤回去检测,得出结论,这个池塘是很适合养鱼的。

按照技术员的测算,好好管理的话,一年出产个五百到一千斤鱼没问题。

至于鱼塘旁边的山地,地是瘦了点,种庄稼肯定不行,但技术员告诉他,这个地种花生是很合适的,那么大一片山地,都种上花生的话,一年收个几千斤花生是不成问题的。

技术员还向他介绍了什么套种法、什么种养循环模式,据说都能让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可惜的是,乡里的技术员文化程度有限,这些东西都是他在报纸和资料上看到的,具体怎么操作,他并不清楚。

就算如此,余国梁也很激动了。

? 如?您?访?问?的?w?a?n?g?址?发?布?页?不?是?ì????ù?????n???????????.???????则?为????寨?佔?点

哪怕往少了算,一年能产五百斤鱼和一千斤花生,要都能卖出去,也得有两千块钱的毛收入,就算利润只有一半,也能挣一千块钱。

这在农村,那就是超超超高收入了。

余国梁自己就在村委,早知道村干部们想把池塘和荒地承包出去,给村里增加点收入,也算是他们村委的一点成绩。他也知道村里的承包价是定在一百三到一百八之间,有人愿意承包就高一点,没人就少一点。

他主动向村委报了名,结果村里发通知、开会动员,到最后也没有第二个人报名。

余国梁也没有抠着底价和村里谈,最终和村里签了个一百五十元承包价的协议。

他心里有底,觉得按照技术员的测算,怎么也不至于亏钱,但毕竟是人生第一次做这么大的决定,难免还是紧张,毕竟鱼没养起来、花生没种出来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这件事余国梁事先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因为他知道向来小心谨慎的父母是不会同意冒这个险的,至于他媳妇儿,耳根子太软了,被旁人一撺掇,没准反倒坏他的事情。

现在承包合同已经签了,钱已经交出去了五十,事情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余国梁倒是放松了下来。

是亏是赚,反正就在这一年了。

实在不行,就像老二说的,回头去南边打工也能把钱挣回来。

余家一共就两间房,老两口和闺女住东面一间,余国梁兄弟俩住西面一间,都是砌墙分了前后截。屋子前面有个不大的院子,院子角落盖了间低矮的厨房,厨房外面搭了个茅草棚子,放柴火杂物用。

余国梁路上被人拉住说了会儿话,回到家里就见他奶杨老太站在院子里,单手叉腰在那儿骂人。

“有钱包鱼塘,没钱给我养老?给了粮食怎么了,我老太婆难道就靠着几口粮食过日子,我不要买衣服,不要买鞋子,不要买点饼干放着夜里饿了吃哦?”

“得亏我跟着老二家过活,我要跟着你,回头饭都没得吃,还要把一把老骨头给卖了,供你们还债呢!哦哟,真是以为自己当个村会计就了不起啦,也学着别人想挣大钱啦,这可真是石头缝里挤水,财狼头上找鹿茸哟!”

“余永诚,说你呢,别给我一副死样子,把三年,不,五年的养老钱都给我。”

余永诚坐在小板凳上卷着烟叶,眉头紧皱:“妈,我家现在没有这么多钱。”

承包费一百五十元,后面还要买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