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七十九章:六品不惑境(1 / 2)

加入书签

老人家放下手中的扫帚,随意从书架上拿了本书,翻了几页,缓缓开口:“老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看来孟大人是下了苦功夫了。”

孟川道:“有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不惑。万卷书我也就读了千本,至于那万里路...实不相瞒,我走得最远的路,就是从兖州府到江南了。”

他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两世为人的经验,已经算是行了万里路了。

老人家点了点头,说道:“所谓不惑,就是明理。一百本书,有一百种道理,就像是千万条河流,最终都会流向大海。只要明白了道理的本质,这基础,也就算是打好了。”

本质...

孟川在心中喃喃一声。

他觉得眼前这位胡子花白,还有些弓腰的老人家说的有道理。

不过,究竟何谓本质?

老人家拿起扫帚,一边扫地一边说道:“就像是这地面的灰尘,你若是一日不扫,地面上的脏东西就会积厚一层,你若是日日来扫,它便就没了灰尘。”

孟川若有所思。

知道地面容易脏,所以才每日都来打扫。

知道这件事情是这样的,那就是这样的。

很多人说这样的,自己觉得不是这样的,那它应该会是这样吗?

如果这件事情造成的影响是好的,那就应该是这样。

换句话说,就是知道这件事情是正确的,所以才要去做。

知行合一?

大道至简?

人的外在行为,取决于内心对事物的看法。

当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这件事情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

比如,一个人,父母生病了,没钱看病,自己的孩子又不争气,很败家,妻子又与自己不合,无奈之下,为了缓解家庭压力,他选择走上了贪污的道路。

他在内心中知道,这件事情是错误的。

可是他不能不这样做。

这就是只做到了知,没有做到行。

再比如。

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

太子暴虐,在他当上了皇帝以后,肯定要扫除曾经跟自己作对的那些人。

所以那些人,暗地里聚集起来,要行谋反之事。

因为他们心里清楚,不这样做,自己就会死,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就会遭受莫大劫难。

那么这件事情是正确的吗?

在他们心里,认为这事是正确的,所以做了。

哪怕即使被后来人认为是不正确的,可当时他们认为可行,因为暴虐的太子,不适合治理家国。

这就是知行合一最为粗浅的认知方式之一。

书上所写的道理,不就是如此吗?

比如说仁义礼智信。

朋友遇难,能救就救,这是仁。

但这个朋友比较极端,走的路子不对,比如触犯了国法。

能救吗?

不能救。

因为救了他,这件事情就做的不对了。

这做的是件错事。

再比如。

朝廷昏庸,屈膝于外邦,还经常以武力镇压平凡百姓。

一群有志之士,冒着触犯国法的危险,想要推翻这个腐朽的朝廷,这事是正确的,所以可以去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