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 · 推诚相见(+2k)(1 / 2)
第24章·推诚相见(+2k)
曹操窥察着顾至的反应,左手支着膝,向前探身:
“听闻先生有个兄长,名字也叫顾彦?”
顾至将手中的糗饵收回囊中,放至一旁。
“正是。”
他在离开温县前曾嘱托曹昂留意顾彦的行踪,并且将一封信交给曹昂,让他代为转交。
以曹昂的品性,答应了之后,定会替他留意,替他保管书信,但是他也一定会将这件事告诉曹操。
所以曹操的这句试探,并没有让他觉得意外。
让他意外的是这件事本身。
顾至道:“可否让我看一看那封尺素?”
“自然。”曹操从角落的箧中取出一只木函,推到顾至身前。
顾至看到那只木函,便像是立时失去了兴趣。
见他迟迟不肯伸手,曹操会错了意,指着木函上破损的封泥:
“此函被放在院门的正前方,不知是何人所送,也不知送予何人。未免不测之忧,我让侍从打开泥封,仔细查探了一番……”
这时候虽然没有炸/弹之类的存在,但对于可疑的物件,以多疑著称的曹操必定会让亲信反复检查。
顾至不觉得曹操这么做有什么问题,他解释道:
“将军误解了,我并非因为将军拆了泥封而不快,之所以不开匣,只是因为——这封尺素并非我兄长所写。”
顾至刚看到木函,还没来得及打开,就知道里面的信不是顾彦的手笔?
曹操不由称奇,讶然道:“此话何解?”
顾至将目光投落在木函之上:
“木函华贵,缠枝绕玉。若心系胞弟,必然心急如焚,岂会有心思挑选信匣,仔细地印上封泥?”
何况小说中的顾彦出生寒微、谨行俭用,从不做铺张浪费之事。
这个信匣,更像是写信人怕这个匣子被随意丢掉,怕曹家人发现不了,故意选了最贵最显眼的那一款。
自穿越伊始的种种违和,在此刻汇聚到了一处。
被逼着策反曹操士兵的原主,原主颈上的伤口,向戏志才添油加醋的报信人,不知从何而来的华贵信匣……
好似有一双无形的手,藏在夜幕之中,拨动着枰上的棋子。
“这封信中的内容……”
顾至想起穿越第一天的事,神色多了一分玄妙,
“莫非是要我里应外合,谋害将军?”
按理说,这个木匣大咧咧地放在曹宅门口,是个正常人都会觉得它很可疑。要是信里的陷害太过直白,只怕连“骷髅王”袁术都不会信。
但想到刚穿越时遇见的那个“沙白目”,顾至又觉得……这事还真的说不准。
藏在帷幕的那个人,似乎格外喜欢这种看似愚蠢,实则有效的阳谋。
曹操没有回答,脸上的表情形似夜枭,藏着几分耐人寻味:“先生不妨打开看看。”
没有酒卮。曹操取了两袋水囊,将其中一袋递给顾至,自己揭开另一袋的封口,以水代酒,遥遥一敬。
“而今,对着这几次三番的算计,操深感忧虑,不得不冒昧地问一句先生——可否推诚相见,与我交洽无嫌?”
顾至正好渴了,打开水囊畅饮。
曹操等着顾至浅饮一口,就与他交心,却没想到顾至“吨吨吨”地饮了大半袋,一直没停。
“……”
在曹操默然的盯视中,顾至终于饮了个半饱,放下水囊。
“将军认为徐州牧陶谦是个怎样的人?”
曹操张口即答:“亲佞远贤,贪利赖宠,鼻子朝天的硬气。”
只看这毫不犹豫的笃定,就知道曹操全然看不上陶谦,对陶谦多有不满。
这还是在陶谦尚未害死曹操父亲的情况下。
“张闻,陶囷,他们都是陶谦的部下。我与将军的纠葛,只有少部分人知晓。”顾至据实道,
“信匣之事,哪怕并非陶谦亲自所为,也与他脱不了干系。”
“我与陶谦有着小嫌隙,将军与陶谦有着大嫌隙。光从这一点来看,我与将军确实是同道之人。”
先不提陶谦逼迫、蒙骗原主这件事,单说原主的死,就与陶谦有着莫大的关联。加上今天这场莫名其妙的算计,让他白高兴了一场,他与陶谦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曹操正欲开口,听到帐外传来动静,下意识地停住。
侧耳聆听,是长子曹昂在与士兵说话。
曹昂领了曹操的命令,忙碌了一晚,带着部将清点、安排士兵,直到现在才抽出闲暇,来找曹操汇报诸事。
不多久,曹昂踏入营帐。
发现顾至也在帐中,他不由一怔。
“看来我来得不巧。”
他似懊恼,似感慨,将目光转向顾至身侧的糗饵。
那一刻,曹昂的神色发生了质的改变。
顾至:……
大公子,别随便脑补。
曹昂在曹操和顾至的南侧坐下。
待到坐好,他从革囊中取出一块干粮,往顾至面前一递。
“……”
顾至觉得自己理应抹掉一些奇怪的刻板印象,可转念一想,这种事毫无必要。
考虑到今晚这具身体的能量消耗,以及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变故,他顿了一顿,还是接过曹昂手中的那块干粮。
拿到手的才是最实在的,旁的都是过眼云烟。
曹昂将清点核计的结果报告给曹操。即使已经在极力掩藏,可在座的两人还是能够看出曹昂心情不佳,那双总是含着笑意的双瞳此刻黯淡了不少。
曹操往日里总要求长子独当一面,很少管过他的心事。
只是今日到底与往日有所不同,曹操几经思索,破天荒地表达了关怀:
“怎么了,子脩?有心事?”
曹昂先是摇头,复又点头。
阿父你真的要我说吗?
覆水难收,曹操虽然隐约有了不妙之感,却没有出声阻止。
最终,他听到曹昂问出了那个令他沉默的问题:
“阿父小时候佯装中风一事,可是真的?”
曹操:。
让你耿耿于怀的心事,竟然就是这个?
在“你夏侯叔只是顽笑”,“陈年往事不必再提”,“谁没有个年轻的时候”这三者之间,曹操选择了折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