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62(2 / 2)

加入书签

只留给梨花一个匆忙的背影。

见状,梨花亦加快脚步去找古阿婶她们。

时辰尚早,集市上全是摆摊的摊贩,古阿婶站在竹架前整理布匹,见到梨花,高兴得眼泪在眼眶打转,“你可算回来了,近日都传荆州要打仗,你再不回,村里怕要乱套了...”

梨花知道她夸张了。

村里人按部就班做着农活,即使她半年不回也出不了乱子。

她看向竹架后,“芳姨呢?”

“跟人学染布去了。”古阿婶掖掖眼角的泪花,上前帮梨花推车,顺道麻烦旁边的人帮她看会儿摊。

都是天天摆摊的,摊贩间已经很熟了,朝她摆手,“去吧。”

古阿婶道谢,领着梨花往无人的角落走,“最近城里来了许多荆州人,治安比不上之前,尤其是晚上,巡逻的官兵一过,偷鸡摸狗的事儿就多了。”

梨花看向竹架两边的摊贩,低低道,“有人偷到住所去了?”

“没,咱隔壁住着士兵,哪个贼会去啊...”古阿婶缓缓平复呼吸,小声道,“出城的人回来说外面乱得很,吓得我都不敢回去了。”

想到东高村增加的人口,梨花点头,“外面不太平,婶子你在城里待着,其他事交给我就行。”

“你一个人来的?”古阿婶蹙起眉,一脸担心的望着她。

梨花挽起她的手,指着长街道,“李解也来了,不过东高村有点事,我让他在村里等我。”

古阿婶没有去过东高村,不了解村里的情况,问梨花,“东高村乱不乱?”

“不乱。”

“那就好,村里就你几个堂叔看守,真出事山里人鞭长莫及...”古阿婶挂念他们的安危,“实在不行,选两个靠谱的人守村子,让你堂叔他们回山里去。”

东高村住的是益州人,和他们是不是一条心不好说。

既然这样,何苦浪费粮食养他们?

“东高村正春耕,我堂伯不会回山里的。”事有轻重缓急,赵青山懂得利弊,梨花说,“村民们不傻,知道一出事就自顾逃命也活不了。”

她有粮食,有人手,离了她,多半活不了的。

尤其是有老人孩子的人家。

古阿婶思量道,“也是。”

这世道,指望官府的救济粮活命是不可能的,去年寒冬,官府竭尽所能的开仓放粮,然而还是饿死了人。

她问梨花,“今年麦子收成怎么样?”

整座益州城的空地都种上了麦子,但有些长得好,有些长得不好,而且还没到收割的季节就被偷了不少,官兵天天嚷着抓人,奈何到现在都没抓到。

等到收麦子时,地里的麦子估计更少。

恰好经过一块麦地,梨花看了眼,麦苗青葱,但已有绿色的穗挂上去了,她道,“还不错,听我堂伯说,雨水充足的话亩产可能有三石,旱涝的话就不好说了。”

麦子好是因为土壤肥沃,梨花说,“也就今年有这么好的收成了。”

“三石算多的了,而且不交税,这些粮食够咱吃了。”

即使匀些给望乡村估计也饿不着肚子。

到了住所,古阿婶高兴的给梨花指地里的麦苗,“咱家的麦子也长得好。”

她隔三差五就给麦苗除草施肥,像照顾婴儿似的照顾着这点麦地,麦子想不好都难,梨花说,“麦子熟了你别舍不得吃...”

“我知道的。”

屋子格局没变,但家具摆设明显多了,且都是些竹篾编织的家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