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1(1 / 2)
,而且没有周三郎帮忙,单靠他自己也没办法做到。
见妇人看过来,他搂紧梨花,“我没力气。”
这话从一个男子嘴里说出来颇有没出息的意思,但妇人没办法嘲笑他。
无亲无故的,人家凭什么帮你?
早上,她找了多少人帮忙,大家都拒绝了,为什么,不就是自己
家没有忙过来吗?
妇人朝赵广安笑了笑,央求道,“这位郎君能不能行行好,替我抱抱孩子,他太小了,淋了雨会生病的。”
赵广安下意识看梨花,见她不反对才伸出手接过孩子。
梨花撑着伞,他拖着婴儿的脖子,让他立在自己肩头,和妇人说,“人死不能复生,既然有孩子,就好好抚养他成人,他将来会孝顺你的。”
这种话好像是族里老人爱说,去年老太太她们天天在灶房做竹甲,每次聊起从山下救回来的妇人,老人就爱说这话。
用孩子鼓励还在世的人活下去。
可能听多了,以致他脱口而出。
妇人眼睛一热,抚了抚孩子的后脑勺,“我也想,可惜太难了。”
家里的男子全部被征去从军了,就留她和婆婆两个人,知道城里乱,平日她们不敢出门,即使要出去,也必须跟邻里结伴,一次出门就把所有的物品买齐全,接下来就窝在家。
她没什么本事,刚成亲那会,还能绣花去街上卖,乱起来后,别说绣花,家里的针线都被她卖了。
她问赵广安,“你们从哪儿回来的?外面打仗了吗?”
这个问题周三郎已经回答过了,看她脸色不好,赵广安又说了一遍,“没打仗,我们从南边回来的,明天就要回去。”
“没打仗为什么要征兵?”
往年征兵,顶多一家一人,不想去的人可以花钱,又或者买穷苦人家的孩子替自己去,而这次,只要是没有缺陷残疾的男子都必须去,没有任何周旋的余地。
这是怎么了呀?
赵广安知道益州征兵的原因,但他可不会告诉妇人,只道,“益州境内没打仗,但其他地方就不好说,衙门估计也是怕打仗人手不足,提前囤兵以备不时之需。”
“可我们需要他啊。”
这么一大家子人,因为征兵,全散了。
如果丈夫和小叔子他们在,婆婆就不会困在墙壁缝隙里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第110章
乱世里的老百姓本就凄惨,没有男丁的人家更甚。
赵广安只能宽慰她,“谁都没料到会发生天灾,官府虽然派人救人,但没有将难民挡在城外,还让她们去衙门领粮...”
不像戎州,置自己的百姓不顾,危难时,还卷起钱粮弃城了。
赵广安说,“衙门既开仓放了粮,就不会舍弃这么多百姓,许是衙门也塌了,官差忙着修缮衙门...”
妇人偏头擤了把鼻涕,泪流满面道,“不知我娘能否撑到那时候。”
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赵广安朝雨幕下的残垣断壁望去。
大雨滂沱,屋顶上那点瓦片掉了个干净,之前在废墟上搜寻的人们瑟瑟发抖的坐在风雨密集的角落,空洞洞的望着外面,无助得很。
注意到她们捂着肚子,赵广安给妇人出主意,“我看那些人还算老实,不然你让她们帮你?”
那些人应该是从衙门那边过来的,身上揣着粮,害怕粮被雨水淋湿,所以才前倾着身,试图用后背挡住肚子。
妇人偏头看了眼,“她们不会帮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