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37 章 · 第一百三十七章(1 / 2)

加入书签

第137章·第一百三十七章

孟青当场没说什么,回县衙的路上,她说:“义塾的余钱最近吃紧,多的我拿不出来,暂且捐个一千贯。你要是嫌少,对外宣称义塾捐三五千贯都行,年底的时候,我把不足的钱补齐。”

“我暂且先看看吧,你在建桥捐款一事上独占鳌头,或许有人想在修堤防一事上独占鳌头。”杜悯说。

“行,你自己斟酌吧,需要造势的时候可以把义塾抬出来用。”孟青放话。

得了这个话,杜悯顿时有底气了,接下来的十余天,他除了在北邙山山下值守,余下的精力都放在百善会上。

孟青也在关注这个事,不过她没去百善会看热闹,每天通过杜悯了解捐款的情况。可她都躲着了,还有人上门找事,来人是河清县和河阴县三个明器行的会长。

“诸位,请喝茶。”孟青抬手示意,“不知你们找我是为什么事?”

“为百善会捐款一事,纸扎明器也属于明器一行,但义塾不是民间商铺,跟我们民间明器行属于两个派别。你认为呢?”为首的中年男人开口。

“不知会长如何称呼。”孟青问。

“鄙人姓李。”

“李会长。”孟青颔首,她略去他的问题,问:“明器铺捐款的事由明器行负责?你们来询问制作纸扎明器的义塾和纸马店是否要跟你们一起捐款?”

李会长点头,“是这个意思。”

“我记得我爹娘的纸马店已经捐款了。”孟青说。

“是,我去问过孟东家,他无意加入明器行行会,决定以孟家纸马店的名头独自捐款。”李会长看着孟青,问:“孟娘子的意思呢?”

“我如果跟我爹娘是一个立场呢?”孟青试探。

李会长愉快地露出笑:“对于河清县的明器业来说,纸扎明器是外来的强盗,你们在河清县赚得盆满钵满,让我们这些卖陶器漆器的明器铺生意一跌不起,各家的明器铺损失惨重。青鸟纸扎义塾打着礼部的名头与民争利,着实不道义。不过生意上的事,道义不如利,我们能理解。如今杜县令为修堤防向民间筹资,义塾占个义字,且一直以来受黄河两岸百姓的捐赠,是不是该义塾回馈了?”

孟青明白了,她分辩道:“去年和今年,义塾和纸马店一共收了两批学徒,合计一百零三人。去年的那次就不提了,单论今年,你们若是有意改善生意,就该让自家子侄来学手艺,陶器漆器和纸扎明器混着卖,也能赚得盆满钵满,不至于一跌不起。这个罪名义塾不担啊。”

“行,是我说错话了。”李会长痛快承认,他吐露来意:“青鸟纸扎义塾在河清县受大伙儿捐赠,此次不会对筹款修堤防一事冷眼旁观吧?”

“不会。”孟青摇头。

“不知义塾打算捐多少?不会比我们民间明器行捐得还少吧?作为官塾和义塾,它不为盈利,受捐的钱也没处用,不如多捐点资助我们河清县的水堤工程。”李会长倾着身子盯着孟青。

一声(),祙?瞍??N?()?[()]『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后倾着身子说:“兜这么大的圈子才出资一万贯,平均下来捐款最多的一家明器铺也就五百贯吧?少的有五十贯吗?还看不上我的一千贯,笑话。你们哪来的底气?开业刚满一年的孟家纸马店都捐了八百贯。”

“你什么意思?”李会长被她气得头晕。

“我瞧不上你们的小家子气,也瞧不上河清县和河阴县的明器行,尤其是河清县,自个儿县修堤防,利好的是你们,可你们偏要借这个风头出口恶气。行,我理解。可狠了又狠,也就憋出那一点钱。”孟青伸出手掐着小拇指关节比划,她放肆地笑出声,“这口气还是咽回去吧,告诉他们,我看不上那点钱。噢,对了,再帮我带句话,明器铺的东家手头要是实在拮据,都来我们义塾学艺吧,只要肯听我的话,跟着我的行动走,我保他出师后一年赚到二千贯。”

“你、你这个恶妇!”李会长气得嘴唇子发抖。

“你真是好赖不知。”孟青摇头,“请离开吧。”

李会长狠狠剜她一眼,他扬长而去。

王会长也跟着走了,赵会长多看孟青几眼,也袖着手走了。

他们一离开,孟青立马盘账,刨除留着买纸坊的两万贯,以及留给十个掌事人的五千一百贯,账上余下不足七千贯钱。她回忆起洛阳的账本,彩色纸扎面世后,这一个多月进账应该有个五千贯。她把手上的五千贯挪到七千贯的账上,还是有点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