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8 章 孙薇(2 / 2)
借着这个话题,姜凌向梁九善更深入、更系统地阐述了她对“预防犯罪”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应对眼前的银行劫案。
“九善,我在想,阻止一个具体的犯罪计划,只是第一步,是治标。真正的预防,要通过海量的数据,去深挖让犯罪滋生的土壤。”
“我们要分析的是,哪些社区、哪些群体更容易成为犯罪的温床?是经济困境、教育缺失、家庭破碎,还是社会疏离感?哪些个体,因为性格、经历或环境因素,正处于滑向犯罪的高危边缘?犯罪的模式,比如侵财、暴力、网络犯罪,它们有没有潜在的、可预测的演变规律和关联性?”
谈及理想,姜凌一双眼睛亮如繁星:“掌握了这些,我们才能在更前端进行干预。比如,联合社区、民政、教育部门,对高危社区进行精准帮扶,改善环境;对识别出的潜在高危个体,进行早期心理疏导、技能培训或必要的监控;针对系统性的犯罪模式漏洞,比如某些金融流程的缺陷、网络平台的薄弱环节,提前加固防护。这才是从根子上,一点点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梁九善静静地听着,眸光闪耀。
姜凌的视野和情怀,远超乎星盾团队对“犯罪预警系统”最初的技术构想。她看到的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以及塑造这些人的家庭环境、社会土壤。
胸腔里涌动着深深的感动、浓浓的仰慕,梁九善拿起茶杯,直视姜凌的眼睛,声音里透着前所未有的郑重。
“凌姐,我明白你的意思,也支持你的理想。技术,说到底只是工具。你想用它照
亮哪里,我就帮你把路铺到哪里。数据库的架构、数据的挖掘、预警模型的迭代更新……我会一直做下去,一直优化下去。来,为了预防犯罪,我敬你!”
姜凌的心弦被轻轻拨动。
毋庸置疑,最理解她理想的人,是导师应璇玑,最支持她的人,是父母;可是姜凌没想到的是,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还会有眼前这个曾经在派出所缠着她问东问西、夏日送上一捧栀子花的小九善坚定追随左右。
姜凌轻轻颔首,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端起茶杯,与梁九善的轻轻一碰。杯沿相触的轻响,胜过千言万语。目光交汇处,是无需言说的理解、欣赏,以及一种在共同理想照耀下悄然滋长的、静水深流般的情愫。
与此同时,在晏城市局内部,关于姜凌和她领导的数据中心、以及那个神秘的预警系统的评价,也在悄然发生质变。
刑侦支队的干警们,尤其是参与了“3.11”行动的,提起姜凌不再是“那个搞心理画像的才女”或者“林卫东的女儿”,而是带着由衷的敬佩:“姜主任那系统,神了!”“要不是提前知道,王兵那疯子真开了枪,后果不敢想……”
经侦大队的李斌,作为最早抽调参与数据中心建设的技术骨干,腰杆挺得更直了。他在内部技术交流会上发言时,底气十足:“事实证明,我们数据整合、模型构建的方向是对的!预警系统的潜力巨大,这次只是牛刀小试。”
就连其他业务大队的领导,私下交流时也多了几分重视和期待:“老赵他们这次是沾了预警的光啊……看来这数据中心,真不是花架子。姜凌这姑娘,有想法,更有能力!局里这步棋走对了。”
整个数据中心团队的精气神,经过“3.11”一役的淬炼,变得更加凝聚,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对未来的无限信心。
这份信心,很快便迎来了一场艰巨的考验。
五月的某天。
夜色渐深,窗外的晏城灯火璀璨,一片祥和。
数据中心突然接到紧急电话:“女高中生失踪,我们需要中心的支持!”
第129章失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