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5(1 / 2)
帝生气,那么昭武帝的处罚就代表着他认为这件事是陈王他们其中一个做的。
当时注意到工部左侍郎不对劲的不止魏王一人,魏王相信陈王一定会因此弹劾,届时,陈王弹劾工部左侍郎贪墨一事,又有这尸体一事,加之昭武帝的处罚,赵王很大可能会认为这些是陈王陷害他的把戏——因为赵王将陈王原本准备的寿礼当成自己的寿礼送了上去,最近他们也是经常性起冲突和摩擦。
这样,赵王会因此反击,陈王应战,他们俩应该打的不可开交才是。
所以,在魏王的想法中,昭武帝的处罚刚好能让赵王猜到陈王身上,觉得他在捣鬼,为陈王和赵王之间添一把火。
但,陈王始终不是康郡王那个没有多少主见的蠢货。
之前是陈王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接触军中将领,拓展军中势力,与赵王斗,都是因为赵王过于挑衅,但说到底,这个斗,也没有多让陈王费心,毕竟,实话来说,陈王的势力的确可以单对单压制其他人。
但,昭武帝将陈王接触军中的路子断了,那陈王就回过神,需要拓展文臣中的势力了。
陈王并不傻,赵王他需要搞,难不成魏王他就要放过了吗?
魏王眼眸有些暗沉,他倒是没想到,昭武帝处罚他们的事成了陈王攻讦他的缘由。只是,昭武帝可是从康郡王到魏王,都处罚了,这能说明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尸体之事一定是康郡王他们其中一个做的,换言之,就是他们皆有嫌疑。
只不过,因工部左侍郎的贪墨一事,此事最大的嫌疑是工部,最能牵扯到的是赵王,所以,此事能在赵王看来是陈王为陷害他所致,他俩干起来,其他人在此事的存在感便会减小,甚至到最后能做到此事一定是陈王或者赵王做的,其他人没有嫌疑。
所以,陈王这调转枪头,是一点问题也没有,赵王嫌疑最大,不代表魏王就没有嫌疑。
魏王倒也不是吃素的,他费尽心力搞这些,不就是为了让赵王他们打生打死,好让自己渔翁得利,发育起来,现在怎么可能让陈王将此事泼在自己身上。
“按照二皇兄的说法,那岂不是我们都有嫌疑。”
魏王微微一笑,风度翩翩,没有直接接陈王那一眼的意有所指,而是将所有人都拖下水。
接了不就证明自己心虚了嘛,魏王才不会留下这么明显的话漏,他就顺着陈王的话,那两孩童大半夜跑到河边,按照昭武帝的处罚,他们都有嫌疑。
你说为什么是康郡王他们有嫌疑,而不是其他王公大臣,这不是废话,这几人死的时机,正好是万寿节前夕,大雨又冲刷了所有证据,再加上,最大嫌疑人是工部,牵连赵王……这像不像政敌之间的栽赃陷害的惯用伎俩?
都不用再说什么,浸于朝堂多年的朝臣立马就能判断出这是一桩为了搞赵王所做的事,什么样的人能搞赵王?那自然是与他同等级的,殿下。
于是,在大理寺卿说完此案,朝堂上不少大臣立刻低眉垂眼,他们不是哪一派的,自然也不想被牵扯进此事。
网?址?f?a?布?Y?e?????ù?ω???n?????????????????o??
想也知道,为了算计其他王爷,给陛下找这等晦气,陛下会有多生气。
甚至于,陛下今天都耐着性子听他们吵吵了……想到这里,中立派恨不得离其他隶属于陈王他们的大臣们更远一点。
要知道,平常陛下是最不喜吵嚷的。
魏王一句话将其他人都拖下了水,他们自然要解释,这口锅是万万不能扣在他们身上的,一下子,就比较吵了。
昭武帝此次倒不是因为生气才耐着性子听陈王他们的解释,而是真的想知道此事是谁做的,布局之人算计赵王,也算计他。
正是因为此事是在他的万寿节前夕,是给他找不吉,他会生气,所以,布局者才这么算计赵王,这也是在算计昭武帝,算计到昭武帝的反应,昭武帝当然好奇,也当然,想让布局之人承受代价。
帝王是那么好算计的吗?不要看顾丛嘉送礼预判了昭武帝的反应,而昭武帝没有对顾丛嘉生气,甚至还为此感动,就以为人人都有这个待遇。
不是秦王,那自然要承担窥探上意的代价,在此之前,必须要找对人才可以啊。
昭武帝眼底深处有暴戾闪过。
↑返回顶部↑